在家,偶然翻開《如果我十五歲》,作者郝明義以他自己(從十五歲起)的成長過程,理解為不同的組合——是「時間」與「空間」的組合,是各種知識、各種經驗的組合。很自然我會問,為甚麼是「十五歲」?作者認為那是他個人探索期的開始,不單對人生充滿好奇,亦體會到人生可以透過自己來組合、來塑造。這讓我想起在一個畢業禮中,同學獻唱的歌,一班少年人如何面對當下的生活,並與十五年後的自己對話。
電影故事講到長崎一群即將初中畢業的學生,他們共同有一個夢想,就是一起參加全國校際音樂比賽。當中一波三折,而大賽的指定歌曲就是《信~敬啟致十五歲的你~》,於是老師指定合唱團團員都要寫一封信給十五年後的自己。面對未來,這群處於人生十字路上的同學,紛紛在不為人知的信中,各自流露隱藏在心底裏的秘密。有同學為要照顧自閉症哥哥而掙扎,有的為了失落的感情,陷入陰霾之中,無法超越,幸好藉着彼此和家人的鼓勵,最終可以勇敢面對,重見陽光。歌詞是這樣開始的:「展信愉快,在讀這封信的你,現在在哪裏?正在做甚麼呢?」我不禁對十五年後的自己好奇起來,也不知道「她」又會怎樣看待現在的我?
未來的我與今天的我對話,雖然只是想像,卻不知不覺間打開了各自的心靈密室,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醫治和反思!看來,以十五歲作為青春期的一個轉折點,在心理成長及展望人生方面,也是自然不過的。原來,作曲者Angela Aki也跟《如果我十五歲》作者一樣,在那些年間遇上一些深刻的經歷。Angela本身是在日本長大,在十五歲那一年,隨家人移居美國,對當時不諳英語的她,既要適應新生活,又要尋找自己的身份和前路,衝擊之大可想而知。我相信每人都有他的「十五歲」,無論今天的自己如何,記得不要失去對人生的好奇,繼續探索、開發,活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撰文:萬樂人
突破書籍作者,著有《邊個想返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