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沙紙搵工?
一直以來讀書和搵工總是有一條大纜扯在一起,只有讀好書,才能拉?這條纜,搵好工,兩者關係有種必然性,但事實上中間隔?一條鴻溝:如何知道對岸的是適合我的好工呢?不知,也就憑這一刻的興趣與考慮,去決定大學選科,影響打後的事業人生。這是危險的。現在有集團提供工作機會給中學生,讓他們淺嘗職場之味,感受自己真正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確認之前自己所說的興趣是否還是興趣。就像接力賽的接棒過程一樣,先走幾步路,好作迎接未來的就業大道。 然而,既然學業同就業有一道鴻溝,外國有公司開始重新思考學歷的重要,甚至捨棄學歷,改以其他方法評估求職者。讀好書等如搵好工?可能不再是必然。 多謝隋文帝於1,400多年前下令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科舉制便成了此後各朝代選賢舉能的公平準則,領先全世界,在全球封建主義的文明下率先誕生平民社會地位向上流動的渠道。農民子弟中稍為聰明的,便被家人和鄉親鼓勵讀書,在「職業世襲」的社會定勢中,尋求「士農工商」四階層的地位攀升。高中狀元、榜眼、探花者固之然光宗耀祖,但只考到了舉人、秀才的,雖然未必得到一官半職,但就有機會成為地方士紳。《儒林外史》<范進中舉>的故事中,范進中了舉人後,高興得昏倒,平時鄙視他的岳父對他的態度可以完全反轉,開口「賢婿」前、「賢婿」後。從中舉前後的短時間中,故事除了諷刺社會世態炎涼,更讓後人了解「功名」與「利祿」的直接關係。無可否認,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中,已經養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民族文化:平民(多限於男性)除非讀好書,否則整輩子就要當個小農民、小工人、小商人,吃不飽、穿不暖。 讀書與出人頭地的關係一直遺傳至今。中學生打工仔 屹立於香港大學校園一隅的香港大學研究生堂,?頭的王賡武講堂正在舉行「學校起動」職場體驗影子計畫嘉許禮。講堂門外,放置了數部攝錄機,還有大批記者等候,他們把錄音筆放在講台底部的空位,等待嘉許禮完畢後,擔任主禮嘉賓之一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走到講台前接受他們採訪。曾俊華出來了,他本來打算走近講台,但竟然被職員攔住,離開了現場。有一位記者開腔問:「你覺得上海自貿區是否『無料到』呀?」曾俊華聽得到,也沒有機會答得到。 「學校起動」職場體驗影子計畫是九龍倉集團有限公司「學校起動」計畫下的一個活動,旨在向中學生提供職場實習機會。今年參加的中學有11間,超過100名中四、五學生。計畫提供集團及旗下公司的職位讓他們體驗實際工作情況。工作期間是暑假,業務單位超過15個,目標是讓中學生盡早認清個人志向及潛能,及早認識現實工作環境;以及認清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不要將來選錯科、更不要入錯行。與就業距離最近,心智成熟程度需要與職場結合的,應該是大專生和大學生,為何繞過他們,轉而向中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呢?「新學制下,中四、中五、中六屬於高中,很多學生都需要為未來學業同就業取向去作一個決定。」九龍倉集團母公司會德豐,其董事黃光耀說:「我們反而覺得中四、中五的學生較為受用。」學業與就業的過程不止限於畢業與企業,而是早已在選擇科目上埋下種子,而中六生需要準備中學文憑試(DSE),寶貴的暑期不宜用作實習。選擇適合的科目,才是就業的起步點,計畫就先幫助中學生跨出這第一步。 別以為對象是中學生,九龍倉或旗下公司的同事會對待他們如孩子或弟妹般呵護。這超過100名實習生,必須如一般成年求職者一樣,由選擇甚麼公司、工作,填下首選、次選、第三選擇,再自己親手寫求職信、CV,到面試,全部沒有分別,黃光耀說:「我們不會有特別『優惠』給他們。」當然,這個計畫是實習,即是既有實戰,亦有學習,不會對年紀輕輕的他們放任自流,所以計畫同時做足預前準備工夫,一早向學生介紹15個業務單位和職位簡介,教導撰寫求職信的技巧,並提供大量求職信樣本,所以不是沒有「優惠」,而是一早已經提供。先天不足 後天機會 參加計畫的學校,都是一些基層的學校,學生多是來自基層家庭。一些名校,學生的家庭背景多少不俗,由父母與親朋戚友「搭路」,要找到一份有東西可學的暑期工並不困難。相反因「先天不足」,基層學生尋找暑期工的地方多是快餐店、便利店等,姑勿論工作能否提供真正的就業經驗,事實上他們不能因應自己的興趣來嘗試和擔當工作。加上他們的父母學歷程度較低、職業多是體力勞動,且工作時間長,未必有能力和機會教導子女,如果有幸向上流動的話,辦公室的工作、人事技巧是怎樣,亦不能從旁協助他們選擇暑期工或工作。出生基層的學生不止在幼兒、小學教育輸在「起跑?」,而有可能在未來人生閱歷、工作上進一步被拋離。在香港今時今日教育機會平等的環境下,這個「先天不足」的缺陷就算無法泯滅,也要將兩者間的鴻溝拉近。 去年是計畫的第一年,有數名同學第一日沒有上班,亦沒有向公司匯報,原來中間出現了一個可笑、事實是無奈的問題:第一天上班不知道應該穿甚麼衣服便不上班。「因為他們未接觸過公司,會擔心衣?不好,公司不喜歡。因為這種原因放棄機會。」黃光耀說:「如果接觸過基層學校,其實他們過往真的未試過擁有?會,又不知怎檥去把握,或者不知怎樣去面對等諸多情況。」因此今年計畫開始前,已經與學校溝通好,並讓學生知道,有甚麼問題,不要放埋藏心,「不要自己作決定去放棄,其實有問題,問學校、問老師,他們會幫你。」黃光耀說:「今年據我所知,第一日上班大家是齊齊整整,是準時的。」於自己的公司內,他還看見一些實習生OT起來,「多難得!」他說。 沙紙的求職力量 「我看上去太年輕,與他像姊弟,不像導師。我知道的。」在計畫下,雖說同學實習基本上與一般打工無異,但事實上他們均有導師,而說這番話的是Karrie,她是棉紡會中學學生鄧冠?的導師,本身是現代貨箱碼頭的人力資源主任。 今年18歲的鄧冠?,在公司順利工作了3星期。聽他說,原來要參加這個計畫也不是容易的事,「很看我們的出勤紀錄同操行,如果操行去不到B+,連門檻也不會跨過。」他說:「我是B+那些。」可能因為這樣,他的一班31人,只有6個能夠成功參加,而整間學校就只有共10人參加。自稱開朗、喜歡與人聊天,所以見工過程還是順利,而Karrie知道他溝通技巧不俗,也就讓他除了分擔文書工作,也負責接聽電話、預約面試等工作。一直以來想將來投身服務性行業,鄧冠?說參加計畫後,得到同事、老師的嘉許,加上自己從工作上得到的肯定,結果增加自信,對未來投身服務性行業更有信心。「最大領悟是要認真和細心,」他說話時,無論眼神和語氣也很堅定,說到這?卻更堅定:「否則會出現失誤,事情做不好,會變到很馬虎,慢慢你不會喜歡這份工作。」 參加計畫的學校,都是資源較匱乏的學校,學生也是來基層。因為「先天不足」的關係,相比名校或資源較好的學校,這些學校難以提供高質素的教材,而父母也沒有能力提供補習和課外活動,變成同學們的學習很多時都只能靠自己,不能像名校生般事半功倍。事實上,所訪問的其他同學,有的說自己數學能力不俗,未來想當會計;有的說上班時間比返學長,因為平時在學校溫書起碼晚上7點才離開,而他們皆擁有一個共通弊病:英文差。學校是中文教學、家人不懂教導英語,不能形成良好的英語語境,同學們也就難以在英語上力補不足,形成先天的弱勢,就算成績再好,DSE英文成績不及格,還是與大學無緣。在21世紀的香港,基層學生還會因為學習資源不足,得不到「公平」的教育環境,掣肘?透過教育來作社會流動。雖然貧苦而上進的學生不少,但都必先被「無必要的」的艱辛所洗禮。 Karrie作為人力資源主任,可說是「閱人無數」,雖然她說,「態度取決一切。」要有虛心學習的心,同事、上司才樂意授教,且說:「有些工作來說學歷是必須的,但在此之上還有很多重要的元素,如果沒有這些,你有學位都無用。」但她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沙紙」是一張「入場券」。縱使一個有學士學位的求職者,溝通等Soft skill(軟技巧)很差勁,僱主不會將之列入考慮之列,但現實?大多僱主以及Karrie都持有同一把尺:「一個學士生怎樣也好過一個沒有學士學位的人,在見工上。」就是一張「沙紙」,原來就可以在就業上產生這麼大的力量,更不用說更大力量的碩士、博士吧。 坐在Karrie身邊的鄧冠?,對答「有紋有路」,應該是學校中品學兼優的學生吧?原來他品行好,成績卻一般,雖然答應會盡力考好DSE,但一問到有否機會讀大學,還是很快的一個字:「無。」當確認問的是本地的大學,他說:「想入,但現實不同的。」與身旁的Karrie相反,只有非常淺薄工作經驗的鄧冠?,不認為學士學歷與就業有直接而對等的關係,「可能你成績好叻,但待人接物好差,我是僱主也未必請你。」他說:「相反讀書一般,但其他方面好好,可能好Smart,如果兩個人出現在我面前,我會選擇Smart那個。」談到這?,他應該是Smart的那一個。 平台一樣 誰也不輸蝕給誰 8月25日《華爾街日報》有一篇報道<Are Your Ready for the Post-Colloge SAT? Employers Say They Don’t Trust Grade-Point Averages>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學術能力測驗)是申請入讀美國各大學的主要參考測驗,作用就如香港的高考和DSE。考好SAT,就入到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這不獨是香港人,亦是美國人傳統以來的觀念,然而,美國就業市場正出現一些變化。「長久以來,學院和大學都向美國公眾、學生、家長說:『相信我們,我們是專業的,如果我們說你在學習,我們又給你文憑,這代表你已經準備好。』」美國校董和校友會副會長Michael Poliakoff說:「但這不是真實的。」 報道指出,不少大型企業,已經擁有自己一套挑選求職者的評估,而有些企業,像Google發言人所說,GPA的重要性已經下降,因為他們發現GPA與工作成就的關係微弱。因此,非牟利機構CLA+正在倡議一個叫Collegiate Learning Assement(CLA)的評估,作用有點兒像SAT,但不是用以入學,而是入職,從測驗得出批判性、推理分析、解難、溝通技巧的能力高低。一位學院的院長說,學生可以用評估來求職和推銷自己。「僱主不能再相信你的GPA是有點糟糕,但現在就是這樣,這也是一個機會。」一位年輕學生說:「用另一個方法證明你自己。」 會考、高考、DSE這些公開考試,準則劃一,大專、大學能夠從這個標準中在收生時評估學生的能力,清楚學生能力與學科要求是否相符。相反,大學的GPA,畢業生縱使是一級榮譽畢業也好,再亮麗的成績某程度只代表「讀書叻」,且香港的大學有8(或10)間,各科的內容差距極大,教師評分不一,除非專業科目與就業有直接關係的專業性工作,而事實上不少僱主也表示學校學的與工作沒有關係。那麼僱主為何還要「一紙迷信」,相信「沙紙」成績愈亮麗的求職者,就代表是能力較高的員工呢? 香港傳統教育被斥為「填鴨式」,不求學生「懂得」多少,而是牢記了多少,像一部部影印機般,在公開考試中鬥快搬字過紙「打印」出來,批判性思維不在考核之列,學習思維也就帶到上大學。2009年實施的「334新學制」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多元化的學校教育、確立價值觀和掌握技能,為升學和就業打好基礎,才在DSE加入大量「實用」的科目,並將通識列為核心而必修科目;大學由3年制改為4年制,為了學生有更充裕時間在大學得到全人發展,擺脫傳統英式教育注?學術成就。由此可見,新學制的其中一個作用是潤滑畢業與就業的銜接軌道,而現時大學畢業的八、九十後仍未擺脫填鴨的陰霾,他們於大學、大專的成績,與工作能力關係毫不明顯。 事實上,部分院校的大專生,收生準則有要求,他們的語文、知識水平與大學生相差不遠,同樣有能力應付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的工作,加上進修是打工仔尋求晉升的必然之事,只擁有專上學位的學生,仍可透過進?增加自己的專業知識,還有一路以來的工作經驗,就是工作能力的最佳證明。去到這一步,是否擁有大學學位,還應該是招聘上的考慮之列嗎? 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中,孔乙己懂的字很多,滿腦子儒家思想,但就沒有生產能力,交際技巧失敗且思想迂腐,讀得再多的四書五經,而不能在現實世界應用,也只是一堆堆廢紙與廢字。學校中所學的知識,職場上所要求的是能力,知識與能力,並非存在?等號;僱主要找的亦是人才,不是紙上談兵的書獃子。當然,並非完全要抹殺讀書的重要,讀書無可否認代表了學習和了解能力高低,也是職場上不可或缺的能力。只是僱主在考慮求職者時,是否符合工作能力要求,便與大學畢業生有同等的機會,其後在Soft skill等技巧上作出比較,找出真正最合適的員工,不再對沙紙「一紙迷信」,摒棄無謂的羈絆呢? 在9月「青年綠建論壇」上,多間中學派出學生,模擬立法會議員,辯論政府應否收緊對新建築發展項目的總樓面面積寬免條件的議案。在多間名校參加的競爭下,「學校起動」計畫中的兩間中學贏得兩項大獎。「我們發覺很多同學對自己缺乏信心,但透過很多活動後,其實他們不差的。」黃光耀說:「大家在同一個平台競賽,其實不輸蝕。」道理一樣,「沙紙」只是僱主和自我的信心來源,只要「平台」一樣,不代表學歷較低的求職者會輸蝕。進修升學展 高學歷的求職者未必代表工作能力高,卻是學習能力的最佳證明,而事實上,僱主喜歡上進、肯花時間和心機進?的員工,遠多於以為學位「一個夠晒數」,打算一勞永逸的員工。因此,學歷高低不是問題,最重要是懂得進修,增強自己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為此,《EDUplus.hk》將於明日舉辦進?升學展,除了提供眾多本地及海外兼讀及全日制課程外,還有多場專家講座,大講「進修經」。 日期:11月2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4日時 地點:逸東酒店金鑽廳1(九龍彌敦道380號,永安百貨斜對面,港鐵佐敦站B1出口) 免費入場 請先網上登記 網址:www.eduplus.hk/edufair1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