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創建 塑造 專業

創建 塑造 專業

  • 09 Nov 2012
雖然天氣已經入秋,回想幾個月前,暑假的來臨對於學生來說是值得高興的事,但對於建造業工人,卻是難熬的時刻,他們在街上猛烈陽光下鑽地鋪設水管;在建築地盤揚起的塵土中搬運石塊、拗鐵拆釘。就是因為他們,香港的高樓大廈才得以隨?繁榮一幢接一幢拔地而起。未來住宅施工量有增無減,他們流下的汗水滋養工地,很快就能塑造巍峨而立的作品,讓市民樂業安居。


然而在這些住宅當中,居住了多少自嗟自嘆、怨天尤人的年輕人?他們自暴自棄,寧願屈膝於房間內玩電玩,也不願面對現實,十多二十歲便甘於當「隱蔽青年」。網上討論區非常流行《星期日檔》有關「雙失」議題受訪者的一句話:「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錯!機會就在眼前。


非外表面所想

訪問當日,在建造業議會位於觀塘偉樂街的訓練場?,記者與攝影師踏?碎石走到木模板(俗稱釘板)班位置附近,引見的職員大叫:「李師父!」不久李師父李煥輝便從鐵梯爬下,再輪到他大叫:「阿康、阿生,你們下來!」他們說話大聲,但不代表沒有禮貌,阿康方爬下來,便以親切的笑容說早晨和介紹自己,並主動與記者握手。


阿康當年13歲小學畢業後便出來社會工作,一直從事體力勞動,做得最長的就是運輸。以前廣東省的貨運碼發展未成熟,貨物大多集中運送到香港再轉口到內地,只是香港運輸業繁盛時期,其後廣東省的大型碼頭相繼落成,香港亦失去轉口服務的優勢,他對記者說:「最近7、8年,運輸很差,差到做下去沒有意思。」他曾經轉到回修場做雜工,因為廣告和薪金吸引,便決定人到中年,轉行建造業。坐在他身旁的阿生,中三畢業後先做過?包、廚房學徒等飲食行業,但薪金一直不理想,如果轉行,薪金又要從新入職算起,於是從事釘板(斜坡)工作的爸爸便建議他報讀建造業議會的釘板課程。


他們二人是釘板班的同學,95日的「中工」訓練期已過了一半,其間學習如何在紮鐵之後與落混凝土(石屎)之前,釘嵌木板以限制石屎的流動,當石屎凝固,拆除木板後,便會得出建造物的實體。縱使「地盤仔」這稱呼給人的印象是粗魯、無文化、「得鋪蠻力」,但要他們形容釘板工作的性質,卻見他們豐富的想像力:紮鐵好似人的骨骼;水泥就是肉;釘板就是外皮。「釘板好似做月餅那個模一樣,」阿康更舉起手,彷彿手握餅模一樣,用力向下一拍說:「月餅形狀怎樣,就看那個模。」


其實想像還可以伸延──建造業議會的訓練課程就是一個餅模,正在製作出如阿康和阿生這樣看上相似,但餡料不同的學生。阿康不同阿生,阿康已經45歲了,只求在薪金不俗的建造業?學一門手藝,當體力不足應付工作時就以釘板學到的技巧轉做木工;阿生卻不同,他只是25歲,年輕、頭腦靈活,希望可以在建造行業學習更多,儲夠3、4年經驗後再考「大工牌」,升做師父(大工)。無論是考牌,抑加入建造業,註冊認證制度本身就付予建造業的專業性,「不要給建築這行的外表誤會了,」阿生說:「其實內?並非外人所見。」所以記者看見訓練場?的鐵枝掛上了寫滿算式的木板,就是用作計算切割木板的長度與釘嵌位置證據。


除了觀塘偉樂街的訓練場外,建造業議會還在屯門、沙田開設訓練場和其他地區的數個訓練中心,為建造業共99個工種中提供24種的訓練課程,而其他技術要求不高的就由僱主自行訓練,再統一由議會為他們提供考試,成為一名註冊工人。



一技傍身 受用終生


內地經濟發展為香港帶來商機,亦為建造業帶來機遇,隨?「十大工程」陸續上馬;老舊樓宇需要維修;要求增加住宅供應和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的呼聲日高;建造業工人年齡老化等問題愈見嚴重,因此議會首要任務是如何大幅吸引新血入行。「不要講(勞動力)缺多少Percent,因為不同工種會有不同Percent。」建造業議會總監(培訓及發展)黃敦義說:「如果說整體欠30%是誤導的。」每六個月,議會、承建商和計算工人供需差額的大學會一起討論未來6個月的人手需求情況。無論如何,建造業人手供應始終不足應付需求,特別是「陽光工種」。


所謂「陽光工種」,即是最受日曬雨淋的工種,包括紮鐵、釘板和落石屎,一幢建築物算不算成功,往往依靠這三個工序的施工質素。雖然這三個工種的薪金水平(大工)較高,平均日薪超過$1,300,遠比泥水、油漆、雲石、喉管的$1,000為高,但要為建造業改變其粗野不文的形象,吸引新血入行真的一點也不容易,「我們很了解過往建造業的形象很一般,被說成是3D,」建造業議會主席李承仕說:「Dirty、Dangerous和Demanding,即要求高,日曬雨淋也要做。」因此議會提供的所有課程除了費用全免外,還有生活津貼補助,特別是「BUILD升」培訓計畫中7種指定課程每月更提供$8,000津貼,加上今年初港台節目《總有出頭天》和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2008至2009學年報讀紮鐵課程人數由7、8名,升至計畫實行後升到今個學年的1,003名。「因為工程多了,就算有1,000人讀還是足夠。」李主席補充說:「因為缺人,畢業後搵工可以說完全沒有問題。」這不是信口開河,只要按課程要求完成訓練及通過測試後,便會由議會介紹工作。自從此計畫推出後,就業成績十分理想,就業率接近100%,月薪亦不低於一萬元,媲美大學畢業生。


黃總監拿起?上一張A3大小的紙,遞給記者說:「『工字不出頭』在建造業是假象。」記者打開紙張,看見加入「BUILD升」培訓計畫後的學員畢業後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成為專項監工,再報讀課程後晉升為屋宇署認可的技術人員;二是發展成為專項分判商,承接工程。「建造業舉足輕重的人,很多也是循這條路徑上去,」他說:「由小老闆做到大老闆。」他見過有學生畢業4年後,獲判整個屋村廁所的重建工程,所以建造業可說是唯一不需依靠學歷作晉升必要條件的專業行業,只需肯學、肯做、肯捱,那麼成果就如李主席所說:「一技傍身,受用終生。」



機會就在眼前


李主席和黃總監所講受用終身的人,其中一個就是59歲的李煥輝師父。聲?雄壯的李師父在議會教授釘板之前,從事建造業已30多年。初入行時做平水,1984年開始轉做釘板,只需兩年時間便成為「判頭仔」,開公司,負責不少部分內地建築公司於香港的工程。


他的眉毛斑白,說話時不時傾身向前,好像想將多年來對建造業的看法傾倒出來般:「講真心話,我們出面(就業市場)搵人艱難。」就算他已經停止了自己的公司,全職到議會教導學生,仍有不少行家找他做工程,但他始終想為建造業出份綿力訓練有志向學的人才,就像他剛加入議會當導師時所遇到的學生:一名超齡的學生當日考完中工牌,本來可以放學,可是他走回訓練場,拿起鎚仔、鐵釘、木板,自動自覺練習。「很多這樣的同學。」他說。


縱使建造業工人工作得如何努力,如何有上進心,外間對建造業工人的印象始終一般,也是入行人數一直以來持續偏低的其中一項重要原因。「我們以前那個年代娶不到老婆,被人說:『三行仔』,粗魯、無文化。」他說:「是有人講粗口,但不是太多。」幸好多虧李師父和議會的努力,使人們對建造業認識更多,不是「得鋪蠻力」的工作,如機場、天橋、公屋、私樓施工的程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各個範疇也有其需要學習的地方。「談何容易,」他說:「不是一年幾個月就全部學懂。」所以只有95日的釘板課程,學員畢業後也只是中工一名,要做師父(大工),還有起碼好幾年的經驗要累積。離開偉樂街的訓練場之時,記者不經意回頭一望,望見訓練場中央的天秤前緣吊?的一塊木板徐徐降下,看似為不遠處麗港城的住宅群添上一般,也是香港高樓大廈林立的歷史寫照。


阿康的媽媽曾對阿康說:「社會和政府這樣培育你,你要花多點心機。」先不說議會的功能,就說政府實行免費教育,讓每一個年輕讀書寫字;還有綜緩計畫,這些福利並非為社會養懶人,而是提供最基本的知識和保障,讓他們好為自己尋找理想的生活。今天因應建造業工人短缺,建造業議會大開就業之門,學習、搵工一條龍,機會就在各位眼前。阿康在訪問結束前說:「其實正常男人都有這樣的體力,不要怕辛苦。」埋怨社會沒有給予機會之前,請先想想有沒有給機會自己。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