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創新科技 香港彈起

創新科技 香港彈起

  • 08 May 2012
在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歐美,其後出現的歐債危機至今仍未見解決曙光,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本來不能獨善其身,幸好憑藉內地在環球經濟低迷的氣氛,仍能保持高增長,而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的接口,加上金融制度健全,紛紛到港融資和建立基地,成為香港經濟的一大推動力。然而金融海嘯也同時反映出香港四大傳統支柱產業(金融業、旅遊業、貿易及物流業、專業服務業)極受外圍經濟影響而波動,彷彿香港是一艘設備完善的巨大船隻,但老舊的船身卻難以肯定可以支撐多久,未知能否承受下一場金融風暴的沖擊。有見及此,曾蔭權政府便在這四大產業的基礎上,開拓其他本港享有明顯優勢的「六大產業」,即是文化及創意、環保、檢測和認證、醫療、教育,以及今期談及的創新科技產業。


表面龐大的產業支援

還記得今年初特首選戰期間,三位候選人也誓言旦旦大力支持創新科技產業,他們甚至積極考慮成立「創新科技局」,以擴充現有創新科技署的職能。候任特首梁振英到底能否執行參選時的承諾,為創新科技界帶來機遇呢?還有不足兩個月便上任了,雖然他在資訊科技界別中,得不到任何提名,但今天不少創新科技業人士也對前景寄予厚望。


別以為以地產、金融、物流作經濟核心的香港缺乏科研人材,事實上香港大學、科技大學、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等學府,每年也培育出不少一流的科研人才,當中堪稱世界級也不乏其數,加上創新科技署轄下的「創新科技獎學金計劃」更為得獎者提供最多15萬港元資助,到國外學府或機構學習,開闊眼界。場地設施方面,香港有全中國最先進的科研中心──科學園,其他如數碼港和九龍塘的創新中心也有重要作用,推動產品研發和設計。當中規模最大,最受矚目的科學園雖然約70%為規模較小的本土創新企業,但其餘30%卻是跨國企業,它們對產業集群產生一種凝聚作用,在科研上互相配合與交流,發揮集聚經濟效益,為創新科技起帶頭作用;而且面向吐露港的科學園佔地大,當2015年第三期建築竣工後,共可容納500間企業和1萬2千500名科研人員、工程師等專業人員。另外,政府和不少非牟利機構也提供資助計畫,幫助有意在創新科技業大展拳腳的人士創業和研究,例如有「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SERAP)、「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設計創業培育計劃」、「創意智優計劃」等,當中SERAP更會提供最高400萬元資助。


有這些措施和政策作推動,創新科技在香港發光發亮,照耀亞洲看似指日可待,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無力生產 唯有「賣仔」

「SERAP以一元對一元的等額出資方式批出資助。我當時研發的項目須要400萬,即我首先也要有200萬本錢,」紮根科學園,科韻動力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鄒健宏(Kenneth)瞪?眼說:「事實上我連首先拿出200萬也有困難,『一元對一元』這條件是不是有點荒謬?」


科讀韻動力是香港少數得到蘋果公司授權開發產品的公司,他們正密鑼緊鼓研發一項嶄新的智能手機音樂播放程式。一般創新科技的研發,花時甚久,由構思到開發,再到製成品,須時5、6年是等閒事,但SERAP資助的其中一項條件卻是「獲資助的項目須於兩年內完成」,加上由構思研發項目到撰寫計畫書,再到資助批核,花時可能已達一年。「未正式投入工作,便白白花了一年時間,」他笑?說:「那還算是『創新』科技嗎?」這種「揠苗助長」的資助方式,確實難以讓小型創新科技公司有足夠時間和開發資本來進科研工作。


有人話出現這種資助模式,其實和固有大商家做生意的概念有關,因為金融業、地產業等,未來投資回報是可預期的,並且立竿見影,例如當住宅大廈落成後,很快便會知道銷售量和走勢;而科技研發卻相反,除了有研發費時,有失敗的風險之外,製成品的銷售更要依賴市場銷售策略。事實上無論是政府還是有意涉足創新科技行業的大公司,明顯急功近利,短視非常,不敢花時間和金錢在創新科技上。


再者,創新科技產品的銷售目標是全球性的。舉些例子,如硬件方面,有蘋果智能手機和電腦;軟件方面,Google所開發的程式亦風靡全球,換句話說,如果想所研發的產品成功,除了要創新,更要確保具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否則龍頭位置很快會被人取代,甚至被淘汰。


當然,香港的創新科技公司和兩大科技巨頭或許還有一段距離,那就和亞洲區比較吧。「亞洲四小龍」之中,以韓國和台灣的科研產品做得最出色。韓國有三星(Samsung)和LG;台灣則有HTC和宏?(Acer)等科技品牌,連跟香港同以貿易和金融業「起家」的新加坡,近年也大力發展創新科技。


「大家口邊別常掛?高錕(光纖之父)了,」Kenneth說:「政府應該首先『捧』一間科技公司做明星公司。」他認為香港比其他亞洲區最大的優勢,是香港鄰近珠江三角洲,那兒是「世界工廠」的重心,無論溝通上和政策配合上,香港也有其他地方沒有的先天優勢。無奈政府有意推動科研,卻缺乏工業政策,不能將成果作規模化生產,變做在市場上具競爭性的商品。「在香港有不少公司唯有將科研成果的專利賣給外國公司,」他說:「沒錯,感覺就像『賣仔』般。」


背向世界工廠的優勢

「原來搞創新科技的人會『手停口停』,」擁有開發手機程式公司的冼之為(Clay)說:「試問有多少人會繼續願意留在香港打拚?」他見盡不少本來投身科技界的朋友,不是離開沒有發揮機會的香港,就是在大公司享有高薪厚職,每天卻皺?眉頭,做其實很Low-Tech的「科技工作」。「有心搞科技的人不是貪高薪厚祿,」他說:「而是愛享受成功感。」


Clay由紐西蘭歸港。他表示擁有400萬人口的紐西蘭雖然沒有甚麼香港人熟悉的科技品牌,但整個創新科技氛圍遠比有700萬人口的香港好得多,尤是綠色科技方面,能力和應用遠勝香港。他又認為香港在科技教育方面成效卓越,但情況卻像困於「象牙塔」內,加上香港財團又沒有勇於創新的思維,就算有多麼好的意念,也不能得到注資,製成產品,在市場上發售。內地卻和香港相反,內地商家資金雄厚又有前瞻性,縱使沒有技術,甚至不明白手機應用程式的運作和原理,也會嘗試去聽Clay的介紹,務求明白箇中原理,如發覺有市場潛力的話,便會願意簽下合約,開發程式。


Clay的「基地」位於九龍塘創新中心,那兒聚集了不少以軟件程式設計為主的創新行業。除了租金比一般工廈便宜和交通方便,創新中心更設有不少會議室和Studio供借用。「創新中心的缺點?」他想了很久後答:「車位不夠吧。」

與Kenneth一樣,Clay也認為珠江三角洲的工廠是香港將創新科技商品化的優勢所在。「但無奈我們始終對內地廠商的認識有限,除了怕被無良商人騙去金錢和成果外,」Clay說:「他們在產品製造和素質上都未必能夠迎合我們的Expectation。」因此,他希望藉?香港背靠祖國是「世界工廠」的優勢,香港政府能夠認可一批可信賴的廠商,能夠找一些質素較高的工廠,成為另一間「富士康」,令香港科研成果有機會商品化、規模化,推銷世界。


香港版Samsung?

縱使創新科技業在香港發展遇到不少障礙,但Kenneth和Clay對於近年政府對業界的關注和支援,均抱有正面和積極的態度,希望創新科技能夠像80、90年代的金融業一樣,帶領香港沖出亞洲。「到底甚麼時候會出現香港版Samsung?」Clay微笑?說:「我很期待!」


大家千萬不要忘記,今天身為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在50代賴以為生的轉口貿易因韓戰,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而大受打擊,也能藉?大量廉價勞工而造就了香港輕工業的發展;到了70、80年代,不少工廠因為內地改革開放而北移,香港經濟再一次成功轉營向金融業,成為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今天香港有良好的教育學府,不乏人材,更有充足財政儲備,背靠內地經濟發展的優勢,難道香港不可以再一次經濟轉營成功,令東方之珠照耀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部分政府和機構有關創新科技的資助計畫:


創新科技獎學金計劃

http://www.innotechscholarship.hk/html/tc/home/


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數碼港培育計劃

http://www.cyberport.hk/zh_tw/about_cyberport/our_5_centres/entrepreneurship_centre


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

http://bio.hkstp.org/HKSTPC/bio/industry.jsp?lan=b5&id=HC_0000020


創意智優計劃

http://www.createhk.gov.hk/tc/service_createsmart.htm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