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2025 創意商機交織 為業界注入新動力

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2025 創意商機交織 為業界注入新動力

  • 02 Sep 2025
十位入圍設計師的作品將被帶到11月在深圳舉行之「深圳原創時裝周」時裝騷展示,為香港時裝設計新秀打開一片新市場。
十位入圍設計師的作品將被帶到11月在深圳舉行之「深圳原創時裝周」時裝騷展示,為香港時裝設計新秀打開一片新市場。
十位入圍設計師的作品將被帶到11月在深圳舉行之「深圳原創時裝周」時裝騷展示,為香港時裝設計新秀打開一片新市場。
毛織創新及設計協會主席許彼得指,大賽肩負起應對產業困局、為年輕人鋪路的重任。
十位入圍設計師的作品將被帶到11月在深圳舉行之「深圳原創時裝周」時裝騷展示,為香港時裝設計新秀打開一片新市場。

在創意與商業性之間取得平衡,在本地比較狹窄的市場中尋求突破,是香港年輕時裝設計師追夢路上的雙重挑戰。面對這些行業痛點,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應運而生,從傳統的創意展示舞台昇華為一個精準到位的「產業生態孵化器」。比賽破格地將重心由賽場延伸至市場,聚焦「賽後商業化」,致力打通從尋找生產夥伴、平衡設計與營銷,到開拓大灣區市場等關鍵節點,旨在為設計師鋪設一條由天橋直達零售的康莊大道,助他們在真實的市場考驗中站穩陣腳,為本地時裝界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小市場‧大突破

為了減少本地年輕時裝設計師在追夢時所受到的掣肘,毛織創新及設計協會、香港毛織出口廠商會及香港羊毛化纖針織業廠商會合辦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 2025。毛織創新及設計協會主席許彼得指,本地年輕設計師的追夢路途,滿是產業生態的結構性缺陷。「香港市場規模狹小,國際品牌卻俯拾皆是,雙重擠壓下,新進品牌突圍的空間可謂微乎其微。」他續以東京、巴黎等時尚之都作對比,指出當地擁有完善的生產支援網絡,市中心附近就有Workshop,能協助畢業生入行,或支援初創品牌的小批量生產;反觀香港,因成本等因素,類似的生產支援顯得貧乏,使設計師們將目光投向一河之隔的大灣區。

 

洞悉設計師「北望」的趨勢,大賽的定位便不僅是一場創意比拼,而是肩負起應對產業困局、為年輕人鋪路的重任。許彼得強調,「大會特意注入大灣區元素,既引入區內設計師參加比賽,形成良性競爭,亦計劃將十位入圍設計師的作品帶到『深圳原創時裝周』時裝騷展示,為香港時裝設計新秀打開一片新市場。」他又指,在緊湊的賽程壓力下,參賽者須於短時間內「加速成長」,在9月5日比賽前完成從概念到成品的蛻變;而合辦單位則擔當關鍵橋樑,為他們配對毛織廠商及紗線供應商,解決小批量訂單無人問津的困境。

 

除了打通生產線的「硬支援」,大賽更着重「軟實力」的培育,透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工作坊與海外考察,為設計師的商業思維與國際視野奠定基石。許彼得表示,「大會特意為十位入圍者舉辦三場工作坊,從學習與廠商及辦房師傅溝通,親歷創意如何『落地』成真品,到邀請資深設計師、零售商剖析香港與大灣區市場差異的實戰分享,旨在將商業智慧植根於設計師的創作基因中。」優勝者更可遠赴韓國首爾,實地考察當地時裝產業的成功模式,並在協會安排下與業內人士作深度交流,跳出本地框架,高效地吸取國際養分,為品牌未來發展開拓更宏大的想像。

 

創意‧商業 求取平衡

無論是生產支援還是視野拓展,最終對時裝設計師來說,都須聚焦於最核心的命題——如何將創意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價值,因此大會致力打破「創意止於天橋」的困局,並加強「賽後商業化」的追求。許彼得謂,「為了讓入圍設計師掌握創意與商業性之間的平衡,每位入圍者在比賽中須提交八套作品,包含四套發揮創意的『走騷款』(Stage Wear)及四套面向市場的『商業款』(Commercial Item)。前者代表了品牌的靈魂與DNA,但真正能在店裏銷售的,往往是後者的款式。我們希望設計師們能理解並實踐這個理念——既要守住自己的創作核心,也要懂得如何將之轉化為能被市場接受的產品。」許彼得強調,「大會特意注入大灣區元素,既引入區內設計師參加比賽,形成良性競爭,同時亦將十位入圍設計師的作品帶到11月在深圳舉行之『深圳原創時裝周 』時裝騷展示,為香港時裝設計新秀打開一片新市場。」

 

為入圍設計師的作品尋覓市場出路,大會搭建了從線上到線下的銷售網絡,將天橋直接延伸至零售終端。許彼得指出,「在線上銷售方面,作品將以預購(Pre-order)結合少量現貨的形式售賣;在線下銷售方面,大會已與本地一家知名零售品牌達成合作,零售店的專業買手將會根據自己的專業判斷和市場觸覺,挑選他們認為有潛力的設計作品並下單。一旦設計師的作品被買手選中,除可在零售品牌的店內發售,亦意味着他們的設計獲得了專業的認可,無疑會大大縮短他們在市場上摸索的時間。」

 

入圍設計師巡禮

今屆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的十位入圍者,背景各異,匯聚了來自香港、深圳、珠海三地的學生與在職設計師。他們憑藉獨特視角,以紗線與織紋訴說着關於成長、社會與想像的故事。以下逐一介紹這批設計新星。

 

陳泳希

作品:石與流

城市:香港

曾留學英美的陳泳希,將海外孤寂與回港溫暖的感悟,轉化為詩意系列《石與流》。她以粗實紗線塑造出石頭的厚重質感,以透薄幼紗模擬水的輕盈飄逸。作品並存石紋與漣漪圖案,細膩記錄了她從內心灰暗走向重見色彩的蛻變。

 

張浩然

作品:CHAMPION5**

城市:香港

畢業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的張浩然,以玩味系列《CHAMPION5**》將學子比作運動員。他將校呔延長為衝線帶,並以誇張的充氣手臂呈現苦讀後的變化。系列以巴黎奧運的薰衣草紫色為主調,營造勝利者輕鬆奪冠的浪漫氛圍。

 

何嘉璇

作品:Lifestream

城市:深圳

應屆畢業生何嘉璇於《Lifestream》系列中實踐可持續時尚,其中一件僅由一塊布料構成的「一片式」服飾,能巧妙變化出八種穿法,大大延長其生命周期。系列更運用「藍曬法」工藝,將植物影像烙印於布料,以自然痕跡呼應生命之流。

 

郭旻恩

作品:一瞬間

城市:香港

理大應屆畢業生郭旻恩,於系列《一瞬間》中探索短暫美感。她以金屬紗線與透明紗線為材,前者透過提花織法與黑、白、深灰、淺灰四個色調交織,模擬光線折射;後者則透過層疊,營造晨霧般的朦朧層次,引領觀眾珍視稍縱即逝的美麗。

 

梁卓榮

作品:線條極簡・織法極繁|新舊交融・印象重構

城市:香港

任職HKDI講師的梁卓榮,其系列靈感源於大角咀新舊街景,以簡潔線條,融合漏針提花等繁複織法,並將街頭塗鴉字體等本土元素融入圖案,向在地文化致敬。創作結合手繪與AI生成技術,象徵工藝傳承與創新,如大角咀般在轉型中延續價值。

 

萬澤城

作品:喚醒睡眠

城市:香港

HKDI學生萬澤城,以系列《喚醒睡眠》探討都市人睡眠不足問題。他以針織模仿牛仔洗水質感,利用飛線、凸紋等立體織法,營造磨損褪色效果,象徵精神消耗,藉此喚起大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

 

蔡詠欣

作品:BLOSSOMS FROM ROT

城市:香港

擁有兩年行業經驗的設計師蔡詠欣,其《BLOSSOMS FROM ROT》系列細膩描繪從純真、腐朽到重生的循環。她以童裝元素呈現初生的純真,藉漏針與霉果圖案演繹腐壞,終以飽滿輪廓象徵重生,寓意生命在挫敗後,能更華麗地盛放。

 

徐露露

作品:身體‧空間‧感知

城市:香港

理大生徐露露的創作源於街頭虔誠敬拜的巴基斯坦人的跪姿,並將「膝蓋下崎嶇岩石」的觸感,以羊毛與彈力線化為凹凸針織紋理,並加上蠶絲線模擬水滴,讓穿着者的身體能感受到重構的空間,賦予針織時裝實驗性的藝術表達。

 

楊艷潔

作品:Breathless

城市:珠海

設計師楊艷潔將上海通勤的擠壓與窒息感,創作成系列《Breathless》。她以制服版型反映社會束縛,再運用具伸縮可變形的「摺紙針織」技術打破僵硬,注入呼吸空間,並配上輕盈紗線與明亮色彩,探索壓迫與釋放的平衡點。

 

邢鈞城

作品:TACT-KNIT A/W 2026軍織小隊

城市:香港

身兼品牌NEVIDEBLA創始人的設計師邢鈞城,以《TACT-KNIT A/W 2026軍織小隊》系列顛覆針織柔軟印象。他採用高密度針數、結構化紋路,並混搭皮革作點綴,賦予針織物軍服般的剛硬輪廓,將柔韌與剛毅融合,展現剛柔並濟的美學。

 

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2025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入圍比賽作品展覽

CENTRESTAGE(2025年9月3日至6日,香港)

9月3至5日(星期三至五)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

9月6日(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展位編號3E-B05

 

決賽時裝匯演

9月5日(星期五)晚上七時至八時

 

想支持本地才華橫溢的年輕設計師?

請即瀏覽及訂購10位決賽設計師的優秀作品。

https://contest.hkkids.org/en/knitwear-shops/product-catalogue/

 

 

 

(以上資料由毛織創新及設計協會提供)



相關: 青年毛織設計師大賽, 時裝設計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