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高才近半不申續簽 議員倡轉型變「企業導向」

高才近半不申續簽 議員倡轉型變「企業導向」

  • 05 Sep 2025
政府搶人才決心不用多言,人才計劃對填補人力缺口、注入經濟動力亦有幫助。
政府搶人才決心不用多言,人才計劃對填補人力缺口、注入經濟動力亦有幫助。
政府搶人才決心不用多言,人才計劃對填補人力缺口、注入經濟動力亦有幫助。
勞福局局長孫玉菡上月中公佈數據,「高才通」申請續簽比率約54%,當中九成多獲批,認為續簽情況理想,為香港帶來年輕勞動和實質貢獻。
政府搶人才決心不用多言,人才計劃對填補人力缺口、注入經濟動力亦有幫助。
警方近年大力宣傳「提子」,也跟大學學生辦事處合作,推出由警方設計的防騙問卷。

近期大學資助學額門檻收緊、「借殼辦學」等事件鬧得熱烘烘,背後與人才計劃息息相關,前特首梁振英更頻頻發文,質疑有「高才」拿到簽證後不來港工作,只為了子女教育。勞福局局長孫玉菡上月中公佈數據,「高才通」申請續簽比率約54%,當中九成多獲批,認為續簽情況理想,為香港帶來年輕勞動和實質貢獻。觀乎官方口徑,似乎暫未有意收緊計劃門檻。

 

政府搶人才決心不用多言,人才計劃對填補人力缺口、注入經濟動力亦有幫助。記者近日訪問一些高才,有人形容香港宜居宜業,子女已學廣東話,一家人計劃在港長期發展。香港當然歡迎這類積極融入、貢獻香港的人才,不過也有受訪「高才」直認,兩年簽證期內,只曾逗留香港一星期,用於看演唱會等。對這些人而言,「高才通」可能只是一個便利進出香港的旅遊簽證,或取得其他便利的跳板。

 

梁振英早前連番評論人才政策,質疑部份高才沒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份證後全家返回內地,這對香港未來人口、教育等規劃帶來不確定性,其後孫玉菡回應指「高才通」把關嚴,稱本港勞動人口缺口擺在眼前。梁振英又曾發文質問,如高才申請子女來港讀書後放棄續簽,子女是否須退學,又指更多續簽個案在後頭,可能會新增約六萬戶的潛在高才家庭,數字龐大。

 

據局方續簽數字,其實一定程度「強化」了相關觀感,始終有一半人來港後申請續簽,確實會引起猜想,會否衍生其他福利等政策上的負擔。

 

「高才通」計劃分三類申請者,其中C類只須擁有全球百強大學學歷,工作經驗少於三年、毋須事先獲聘,門檻不高,令不少人畢業生有羊群心理先申請。局方數據顯示,C類高才申請續簽率僅40%,比A類(即年薪二百五十萬元以上人士)的77%相差一大截,未來是否須收緊申請門檻,讓政策精準吸納香港真正需要的人才?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創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尚海龍表示,申請續簽比率與協會預估相近,承認C類申請人可能基於羊群心理,未必長遠考慮,本身也不熟悉香港,勞動市場上爭不贏本地人,但隨着時間過去,申請謹慎度已有提高,這批人隨着簽證到期自然流失,是正常現象,毋須因為有人不續簽便調整政策。

 

他更關注的是,部份已有一定工作經驗的B類申請者,因子女沒讀到心儀學校而不續簽,認為政府要增加優質教育學額供應,強化人才留港誘因。

 

至於高才若不續簽,子女須否退學,尚海龍指,如受養人已入本港大學讀書,雖然父母斷簽,子女大學學業會繼續,但須繳交國際生學費;倘子女是在中小學、幼稚園,便要離開香港。

 

港漂:按需求作微調

民建聯顏汶羽形容54%續簽率已高於預期,未必要收緊政策,大原則是「申請寬鬆續簽緊」,先吸引高才來港,若香港適合發展就留下,倘最後「因了解而分開」,對雙方都是好事,香港也沒有損失,「就算只是來香港幾次,也總會貢獻消費」。他又認為兩、三年的磨合期算合適,始終人才來港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明白是否適合留下發展。

 

本身是港漂的議員張欣宇認為,「高才通」初期確有部份申請人未經深思熟慮,無意留港發展,但政府只要貫徹「審批易、續簽嚴」原則,問題不大,過去衍生的「考試移民」等漏洞,可逐一堵塞。他認為政策要健康發展,關鍵是由個人導向,轉為「企業導向」,因應企業需要哪種類型人才而微調細節,對香港經濟發展更有幫助。

 

內地生極受「歡迎」

各方支援助防騙

輸入高才急不來,培育來港人才更要適切支援。近年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任何人或機構皆有機會「中招」,其中新來港學生更成為重點詐騙對象。港大生被詐騙事件,據報絕大部份是內地生,受騙時間集中在去年9月至10月開學之初,且多是一年級本科生;也有碩士生收到「公安」電話聲稱捲入刑事案,被騙到泰國酒店,騙徒再向其父母訛稱她被綁架,勒索九百萬元,幸最終識破才避免損失。

 

警方近年大力宣傳「提子」,也跟大學學生辦事處合作,推出由警方設計的防騙問卷。教育大學亦有類似「辣招」,針對非本地新生,教大特別設計「防範最常遇詐手法」問卷,學生接受入學取錄時,須完成問卷並達標,才能上傳照片辦理學生證。而所有本地及非本地新生,入學前必須完成警方反詐騙問卷,才能領取實體學生證。新學年起,所有在校學生於每學年開始前,須達標完成指定問卷,否則無法使用圖書館及預訂校內運動設施。

 

多間大學均表示與警方有合作,理大去年已要求學生填寫警方設計的網上訓練課程及測驗;校方亦與警方設立十五個微信群組,為非本地生提供防騙資訊。中大則指,內地學生及其家長須參加開學前舉辦的防騙活動,當中特別邀請警方、海關及本地銀行代表分享,介紹詐騙手法及防範建議。

 

科大表示,新學年所有新生均須完成並通過由警方設計的「防騙評估」;針對「港漂」學生受騙,科大與警方開設「港漂報案室」通訊群組,以便同學獲即時支援。嶺大提到,大學按年錄得的詐騙案涉及金額按年減少逾50%,校方在新學年將要求所有新生完成反詐騙學習套件。

 

大學防騙宣傳可謂「無孔不入」,其中浸大在學生宿舍所有房間,張貼校方設計的防騙宣傳圖貼,亦於校園告示板、飯堂等張貼海報。城大則透露,將與本地電訊商合作,為學生提供可靠的本地電話及數據費用計劃選擇,從源頭堵截可疑來電。都大指新學年起,所有新生使用內聯網時,將收到完成網上學習套件的提示,又強烈建議學生留意新聞,免墮騙局。

 

身兼嶺大校長特別顧問的立法會議員劉智鵬認為措施合理,因學生非經常查看郵箱,令防騙信息未能傳遞,部份大學即使設立內地生群組,成效亦不顯著,而要求完成防騙問卷,可確保學生必須接觸防騙資訊。他笑言措施落實後,學生「無咁易落搭」,萬一被詐騙亦懂向學校求助。

 

有政界人士直言,內地生較「聽話」,收到「官員」電話容易信以為真;而內地有句話叫「窮家富路」,即出門多帶錢傍身,加上家庭背景等因素,內地生便容易成為騙徒獵物,提高防騙意識實有必要。



相關: 高才通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