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內地吸走專才 商品難覓投資者 二億基金助研減碳 綠色科企求才若渴

內地吸走專才 商品難覓投資者 二億基金助研減碳 綠色科企求才若渴

  • 31 Mar 2020
長遠減碳策略支援小組去年展開諮詢,獲公眾建議通過科研加速低碳轉型。
長遠減碳策略支援小組去年展開諮詢,獲公眾建議通過科研加速低碳轉型。
長遠減碳策略支援小組去年展開諮詢,獲公眾建議通過科研加速低碳轉型。
政府將推出二億元「低碳綠色科研基金」,綠色運輸是優先研究主題之一。
長遠減碳策略支援小組去年展開諮詢,獲公眾建議通過科研加速低碳轉型。
由綠色科企Robin Energy研發的風能路燈,通過風能發電及電力儲存予晚間照明。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將撥款二億元成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優先研究減碳節能、綠色運輸、廢物管理等主題。從事減廢研究多年的學者指,基金資助無疑有助擴大研發規模及空間,讓本地學者走出實驗室將科研應用,惟近年內地綠色科技產業冒起,吸走大量研究專才,本地綠色科研界更加求才若渴。本港不少綠色科企雖已將科研商品化,卻難覓投資者及企業採用,申請政府配對基金時亦難以預支經費,拖慢科研進度,業界盼新基金除了帶來資金,政府亦可帶頭使用本地綠色科研技術。

 

 

為推動綠色科研及深度減碳,政府將成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上游及下游的綠色科研項目。根據環境保護署資料,基金將優先研究減碳節能、綠色運輸、減廢回收、空氣及水質素,首批資助對象為指定本地公營科研機構及研發中心,包括本地大學,資助上限最高達三千萬元。

 

 

僅少數人着重應用科研

綠色科研與環保息息相關,在高等教育界並非新鮮事,學者們均有進行海洋環保、再生能源工程、廚餘回收、節能等研究項目。研究廚餘處理多年的浸大理學院生物系主任黃煥忠指,綠色科研範圍廣泛,本地大學都有人做環保相關的上游研究,惟只有少數人着重應用科研。他目前正分階段進行減廢研究,上游研究主以沼氣等生物處理方法分解廚餘物,下游研究則為改善沼渣有機肥料的微生物技術。

 

 

近年社會對環保愈趨關注,黃煥忠稱,本港環保研究發展空間隨之增加,但與科研應用仍有大段距離,「在香港要做到小規模的中試試驗,非常困難。即使有人投資,都無地方去試。」反觀內地,黃煥忠指,當地科學家能以低成本試行綠色科研技術,之後再於技術基礎上作改良,「香港現時只是引入外國技術,而非自行研發應用,廚餘廠便是一例。」

 

 

早在新基金成立前,政府自2013年已推出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非牟利機構推行綠色項目。黃煥忠表示,兩項基金的研究範圍有不少重疊之處,新基金雖更着重低碳綠色科技,但未有明確說明以綠色科研所達致減碳的目標。他續指,新基金撥款無疑有助擴大研發規模及空間,讓本地學者有機會走出實驗室,租用小型廠房應用技術及作試驗,但過去五年科研界即使獲得資金,仍須面對科研人才短缺的問題,「近年內地綠色科技產業搶走不少高新科技人才,加上有商業資金支持,有足夠土地空間作研發。以香港現有條件,根本吸引不到內地研究員。」

 

 

工業化欠配套 人才流失

正研究已降解能源廢料的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林鎮浩認同,本港欠缺科研工業化配套,不少有經驗的人才流失,新血亦擔心在港搞科研無就業機會或出路而卻步,導致科研人才短缺,綠色科研的情況更甚。即使科研成功商品化,他坦言,初期環保科研成果未必符合成本效益,市場難以消化定價較高的環保產品。 翻查政府統計處數據,2017年本港環保產業的就業人數達四萬四千多人,佔本地總就業人數百分之一點二,當中不乏綠色科研的從業員。環保署回覆指,暫無統計正在或有意進行低碳綠色科研的私營機構的具體數據,指定本地公營科研機構及研發中心以外,政府也積極考慮擴大至本地私營機構。

 

 

主打輕裝包裝技術的Airypack四年前進駐科學園,其商業發展總監謝漢忠表示,該公司的環保技術採用易分解的物料,減輕傳統包裝物料的重量,除了減輕堆填區的負擔,亦能減低運輸成本,從而減碳。謝漢忠卻指,將舊技術創新的意念,難以說服本港投資者,「試過有經營廠商的投資者直言,對環保生產理念無興趣。就算我們找到企業採用,最終因成本貴過原本物料,而被採購部拒絕。」

 

 

前期開發成本高 難預支經費

十年前開始研發電動車充電系統的EV Power,其總經理鄔鍵輝不諱言,在港推動環保欠缺誘因,加上綠色科研的前期設備及開發成本高,投資者寧願投資於回報更快的金融科技、資訊科技等研發領域。

 

 

為支持風能路燈等風能產品的研發,綠色科企Robin Energy過往也曾考慮申請政府的配對基金,但因未能預支經費而卻步。其共同創辦人張先生稱,要在科研上取得階段性成果,科企已須投入大量資金,若要預支另一筆金錢,實在是難上加難。鄔鍵輝亦指,配對資金未獲批前,科企往往須自費進行研發,惟相關前期研發經費無法索取,申請基金又要等半年至九個月才獲批,拖慢進度。

 

 

配對式難受惠 倡政府帶頭用

預料今年底開始接受申請的新基金,其操作細節仍有待敲定,但業界憂慮,繼續採配對形式,將難以受惠。張先生指,新加坡政府負責科研投資的開支及風險,讓科企專於研發工作,其資助形式值得港府參考。鄔鍵輝認同,進行研發風險高的項目時,科企難以獨力承擔風險,故需政府資助,但比起配對基金,他認為採用借貸形式更具彈性。

 

 

資金支援以外,張先生建議政府帶頭使用本地科企研發的產品,「既然政府資助本地口罩生產綫,都可以包銷口罩,為何在綠色科研產業不能採用同一做法呢?」謝漢忠則認為,政府檢討《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時,亦應為企業引入具減碳效能的新產品或方案,而非只集中於省電、減少用水等環保範疇。

 

 

整合研究員及博士專才計畫

更直接支援科研

比起「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業界認為,整合研究員及博士專才計畫,更直接支援本地綠色科研。

 

 

EV Power總經理鄔鍵輝指出,進駐科學園的初創科企大多已獲租金優惠,甚至是租金寬免,所以人力開支佔營運成本的大部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到將擴大「研究員計畫」和「博士專才庫」的資助範圍,鄔鍵輝認為,新計畫有助科企支付人工開支,同時提高聘用合適人才的彈性。

 

 

浸大理學院生物系主任黃煥忠亦指,研究員薪金佔研發開支的六成,換言之獲得研究資助後,扣取人工成本,只尚餘少於一半的經費作儀器設備之用,故相信整合研究員及博士專才計畫,將更直接資助科研團隊。他又指,政府近年推出研究員及博士專才計畫,原意為鼓勵本地生繼續深造,造就本地科研界專才,期望四至五年後可見成效。



相關: 綠色科企, 減碳, 低碳綠色科研基金, 專才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