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人口老化聽覺言語治療個案增 聾人服務需求殷切 聽力學家現「搶人潮」

人口老化聽覺言語治療個案增 聾人服務需求殷切 聽力學家現「搶人潮」

  • 30 Aug 2019
政府為新生嬰兒進行聽力篩查,但聽力學家人手不足,令有需要服務的孩童輪候更長時間,故不少家長會安排子女到私人中心跟進。
政府為新生嬰兒進行聽力篩查,但聽力學家人手不足,令有需要服務的孩童輪候更長時間,故不少家長會安排子女到私人中心跟進。
政府為新生嬰兒進行聽力篩查,但聽力學家人手不足,令有需要服務的孩童輪候更長時間,故不少家長會安排子女到私人中心跟進。
聽覺學技術員作技術支援,包括耳模製造、助聽器檢查、調校及維修等。
政府為新生嬰兒進行聽力篩查,但聽力學家人手不足,令有需要服務的孩童輪候更長時間,故不少家長會安排子女到私人中心跟進。
中大開辦全亞洲首個以手語/口語雙語研究為重心的學士課程,此為教資會資助課程。

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本港共有十五萬五千多名聽覺有困難人士,為照顧聽障人士需要,在新聞報道、資訊節目或立法會大會也有手語翻譯員的蹤影,惟現時手語翻譯員的供求嚴重不足。亦有業界反映,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峻,使聽障人士對聽力學家的需求隨之提高,更出現「搶人潮」。今期《JobMarket》專訪提供手語翻譯及聽覺服務的機構,了解翻譯員及聽力學家的需求及發展;亦訪問了開辦相關課程的院校,探討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根據香港復康聯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和康復諮詢委員會共同設立的《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下稱《名單》),本港現時有五十三名符合基本條件的手語翻譯員。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復康)郭俊泉表示,只要手語翻譯員過去兩年在機構以義務或受薪方式,進行滿二百小時的翻譯工作便符合基本條件。由於本港對手語翻譯員沒有統一水平認可機制,聯會審批手語翻譯員的申請後,會在《名單》列明翻譯員過往的工作經驗,包括服務機構、範疇及類型等,並由機構負責把關,以確保翻譯員的質素。

 

 

倡政府牽頭 增手語翻譯服務

郭俊泉坦言,現時只有十二名受聘於政府資助機構的全職手語翻譯員,其他大多以自僱或兼職形式工作,「包括十多名於法庭工作,十五名由聽障服務機構提名及委派到港台節目《早晨早晨》提供服務,尚有些則由立法會及無綫電視新聞台以外判方式聘用。」

 

 

郭俊泉喜見本港願意投入手語翻譯的機構愈益增加,惟將服務普及化,甚至定為常規語言仍有很大的發展進程。他建議政府作牽頭角色,規定公營機構加入手語翻譯服務,「如要求持牌電視台擴大提供手語翻譯的時段及節目涵蓋範圍,既能照顧聽障人士的需要,又為翻譯員提供更多服務機會。」

 

 

坊間不同的聽障服務機構均開辦初、中級手語證書課程,讓對手語翻譯有興趣人士報讀。他表示,復康聯會亦開辦了四屆「專業手語翻譯證書」課程(資歷級別第三級),共有二十九名學生參與。「透過有系統的培訓、實習及評審程序,向有志成為手語翻譯員的人士提供進修機會,將手語翻譯服務達到專業水平,提高專業性。」

 

 

六私人中心搶聘 月薪達三萬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據政府統計處預計,2024年本港有兩成三人口為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到2036年,長者人口將達到二百三十七萬,佔總人口三成。峰力香港聽覺中心董事長兼註冊臨牀聽力學家甘炳基表示,市場對聽力學家的需求有增無減,私人中心之間出現「搶人潮」,甚至曾出現六間中心同時招聘的境況,「聽力學家的薪酬水平相當不俗,現時中心擁有碩士學位的聽力學家,月薪達三萬以上。」

 

 

他續稱,現時市面的聽力中心愈開愈多,發展潛力大,「除人口老化帶動需求外,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中年人士,亦逐漸須佩戴助聽器,加上政府為新生嬰兒進行聽力篩查等。由於聽力學家人手不足,政府的後續跟進服務差,令有需要服務的孩童輪候更長時間,故不少家長會安排子女到私人中心跟進。」

 

 

甘炳基表示,現時只有香港大學每兩年開辦碩士課程培育人才,每屆只有八個學額,遠遠追不上需求。他不諱言政府投放於聽障人士服務的資源不足,令社會對聽力學家的認知度低,「二十年前政府聘用的聽力學家數目與現在幾乎一樣,但近年的需求愈來愈大,人手嚴重不足。」

 

 

甘炳基指其公司會自行培育人才,甚至會資助員工進修,使他們成為聽力學家,「大學畢業生到公司後會先擔任聽力師助理,其後可晉升至助聽器驗配師,為成人配助聽器。若員工有志成為聽力學家,公司會資助報讀碩士課程的費用,希望藉此培訓出自家人才。」

 

 

服務對象廣泛 盡量提供即時服務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是本港唯一提供聽覺服務的非牟利機構,其聽覺中心主任張汶詩表示,現時全港約有一百名聽力學家,主要於私人機構、公營醫院或非牟利機構工作。

 

 

現時中心有五名聽力學家、二點五名聽覺學技術員及一名聽力師。上述三者的工作皆有不同,聽力學家主要負責聽覺檢驗、助聽器選配及調校、幼童驗耳及暈眩測試等;聽覺學技術員作技術支援,包括耳模製造、助聽器檢查、調校及維修等。「中心一名具豐富經驗的技術員,現職聽力師,負責基本聽覺檢驗及選配助聽器工作。」

 

 

該中心期望未來能多聘用一名聽力學家。 該中心會為預約個案進行聽覺檢驗,聽力學家會向個案提供建議。如個案決定選配耳機,可再預約時間到中心印製耳模、微調耳機。她坦言,中心服務對象廣泛,能為員工提供更多服務機會。另外,中心會為員工提供內部培訓,如更新不同廠商出產的助聽器的技術、新儀器操作及進行測試須知,同事間也會分享個案情況等。

 

 

張汶詩表示,曾接獲不少由公營醫院到中心尋求服務的個案。「一般市民到公營醫院排隊輪候,動輒半年或以上,中心盡量為個案提供即時或輪候時間較短的服務。」她指出業界對人才需求殷切,惟現時聽力學家於本港不為人熟悉,加上從業員的流動性低,難以吸引新血加入。「應檢視院校及業界之間的連繫,政府又能否投放更多資源到聽力學範疇培訓新血?」

 

 

中大首推雙語研究學士課程

手語在社會的運用愈趨普及,衍生更多對相關人才的需求。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開辦了全亞洲首個以手語/口語雙渠道雙語研究為重心的兩年制銜接學士課程。課程統籌、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鄧慧蘭表示,該課程於首年(2019—20年度)共取錄二十名擁有語言學、社會工作及教育等背景的副學位畢業生。「學生除了須學習語言學知識外,亦會學到香港手語(Hong Kong Sign Language)。」

 

 

「中大早於九十年代初進行手語語言學研究,其後於2003年正式成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發掘香港手語語法的特徵及系統,冀幫助聾人教育、促進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課程;又協助亞洲其他國家推廣手語語言學,培訓當地人建立本地手語。」

 

 

鄧慧蘭指,隨着社會對手語的接受度逐漸提高,令不少人有興趣學習,她預期學生畢業出路多元化,「他們可選擇在手語方面深造,如持續進修取得碩士學位,成為熟悉手語的社工;或完成教育文憑,協助聽障人士於主流學校就讀,甚至修讀言語治療師課程。」

 

 

港大共培育九十名聽覺學碩士

香港大學為全港唯一開辦聽覺學碩士學位課程的學府,其理科碩士(聽覺學)課程總監教授偉爾指,該課程至今共培訓了八十至九十名聽力學家。「課程為期兩年,每兩年招生一次,每屆共八名學生。」由於聽力學涵蓋範疇廣泛,修讀語言學、言語和聽力科學、心理學、生物或物理等相關學系的學生均可報讀。

 

 

偉爾表示,該課程教授有關人類聽覺和聽力損失的理論及相關知識,並通過研讀言語和聽力的生物學基礎、聽力科學、解剖學和生理學、聽覺學等,了解各種聽力問題。為強化學生對聽力學的臨牀實踐,會安排他們到港大言語及聽覺科學診所,或坊間其他聽覺中心進行三百五十小時的實習;學生在畢業前須遞交一份以聽力學或聽力科學為主題的研究報告,深化對聽力學的理解。

 

 

偉爾強調,為應付本港對聽力學家愈益龐大的需求,未來也會考慮擴大收生學額,或將招生時間由兩年一次,改為每年招生。根據該課程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而論,畢業後一個月便能找到工作,起薪約每月二萬五千元。

 

 

港乏資助聽覺語言治療

聽障兒童可運用聽覺口語治療法,訓練他們的聽覺潛能。國際認證聽覺口語治療師楊月瑩表示,當嬰兒確診聽障後,半歲起便可佩戴助聽器,並進行聽覺口語治療訓練,「若幼童及早診斷並接受治療,到三歲可大大改善語言及說話能力。」治療師利用多種治療方法,如對聽障兒童說「初學者狀徵詞」及反覆叫喚他的名字等,以聽覺刺激來學習語言及發音;亦會與家長緊密合作,讓他們與健聽兒童一起學習,並融合主流社會生活。

 

 

楊月瑩指,要成為聽覺口語治療師,須有聽力學家、言語治療師或聾童老師的資格,修讀八十小時的持續教育訓練課程,完成海外治療中心的實習訓練及接受經驗治療師的實習指導,獲得三至五年的臨牀經驗,「當年我遠赴新加坡的政府醫院任職兩年,通過考試後便成為國際認證的聽覺口語治療師。」

 

 

她坦言,聽覺言語治療在台灣及東南亞國家日漸盛行,惟香港政府仍側重手語及「讀唇」,沒有資助聽覺言語治療,故家長須支付較高昂的治療費用。現時她每周有兩天到明愛賽馬會心泉發展中心為聽障兒童進行治療,「現正處理二十多宗個案,同時約有十名仍在輪候。」



相關: 聽覺言語治療, 聽力學家, 職場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