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零售膨脹 副作用

零售膨脹 副作用

  • 03 Jan 2014
零售業的本地市場只有700萬人,因為「自由行」政策使然,終於擺脫「塘水滾塘魚」的定勢,逐步向這個有13億人口、財富與日俱增的巨大市場開放。在本港經濟情況不俗的情況下,內有本地市場作基礎,外有內地這條「大水喉」,零售業看來還有好一陣子繁盛。但同時亦產生租金上升、人手不足的副作用,還有網購對傳統零售可能出現的競爭。零售業始終還有一些挑戰。


11月11日,4個「1」,本來是讓單身人士感到孤獨的「光棍節」(又名「雙十一節」),但內地巨型電子商務集團阿里巴巴卻乘機「做節」兼造勢,網民當日於旗下的淘寶、天貓等網站購物,均獲得大量折扣。雖然單身人士在現實世界仍然孤獨,但起碼網絡上還有數以千萬或以億計的人陪伴自己,一起血拼,轉個角度看,You are not alone。


2013年網購節開始首小時,銷售量最高的是內褲和胸圍,售出200萬條的內褲拼起來有3,000公里長; 160萬個的胸圍,疊起來有3個珠穆朗瑪峰高(一個一個砌起來,還是一個一個放上去?)。9小時過後,奶粉銷售超過50萬罐,可供全國2個月大的新生嬰兒吃足一周。很快,紙尿片也售出6,600萬片,可吸乾6個西湖的水。在全民瘋狂網上血拼後,網民荷包損失慘重,卻為阿里巴巴當日帶來350億元人民幣銷售額,較原先估計的300億元多出近兩成,遠多於2012年的190億,更是美國同年同類網絡促銷節日「Cyber Monday」銷售額的2.5倍。有市場研調公司預期,中國可能於2013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購市場。


別要以為內地網購規模大小與香港零售市場無關,首先香港的零售業,特別是奢侈品,某程度上依賴?內地旅客,而現時內地網民於網購消費增長,同時反映?他們的消費能力同樣上升,掌握他們的網購,有助分析分別網購與親身購物的模式,對香港零售業有前瞻性作用;另外,網購與「淘寶」亦是不少香港網民傳統親身購物外的新興消費模式,了解內地人的網購習慣,有助傳統零售業認清網購到底是否潛在的競爭對手。


持續暢旺

說回香港,現時零售業勢頭是利是鈍?統計處所發布的10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統計數字所示,10月份的臨時估值是378億元,按年僅升6.3%,比市場預期的7.5%差;在扣除價格變動後,按年僅上升5.8%,同樣差過市場預期的6.5%。雖然數字的增長出現放緩,但增長仍然是正數,零售業普遍對2014年持樂觀態度。況且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曾向傳媒表示,預計剛過去的聖誕節較黃金周更有旺季效應,認為黃金周假期較多,曾到香港旅遊的內地旅客可能選擇長途的國外旅遊;相反聖誕節不是內地假期,且內地年輕人消費傾向愈來愈西化,因此距離較近、聖誕氣氛濃厚的香港是熱門旅遊選擇,寧願請假來港旅遊、消費。看來,在香港本地消費穩固的情況下,內地人將會繼續擔當帶動零售業增長的重要角色。


鋪租間接反映市況

要看一個地方的零售業景況如何,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直接看該地方的銷售總額是上升還是下跌,但這只能反映時間已經過去的趨勢,單純從今日及以往的數字看,不能準確預測未來市場,亦不能反映零售商對市場的態度。然而,從租金的升跌,有助我們推測零售業的未來實況。零售業本身需要容易讓顧客接觸,與顧客接觸才有機會達成交易,所以香港人流旺的地鋪全由大型集團式零售商所佔;加上香港,特別是港島區,地鋪供應緊張,除了推高租金,亦反映承租的零售商預期未來收入是否可觀,因為租金多受合約期限規範,如果收入不能高於包括租金的成本,這般生意注定蝕本,沒有生意人喜歡做蝕本生意吧?因此租金升跌,間接反映未來零售業市況。


投資管理公司仲量聯行指出,2013年第三季中環商場零售鋪位平均呎租達875元,全亞太區主要城市中最貴;以各地核心地段計算,銅鑼灣羅素街更加奪冠,呎租每月達1,741元,第二名的東京銀座也只是443元而已。該行認為,香港零售業旺盛非常,不少跨國零售商都想染指香港,因此增加了對優質鋪位需求,而鋪位有限,也就推高租金。該行商鋪部主管郭富禮更表示過去3年來香港零售業銷售額每年平均升幅達一成半,遠高於歐美市場,預期勢頭將持續到2014年。


不過各報告對此也不是一面倒地樂觀。商業地產代理和顧問公司高緯環球不久前發表報告指出,因為內地旅客消費模式出現轉變(普遍認為因為打貪),導致零售業銷售增長出現放緩,並指出2013年第四季,中環和銅鑼灣一?地段商鋪租金下跌2%,相反另外兩個消費熱點尖沙咀及旺角的租金輕微上升。該行預期,中環和銅鑼灣一?地段商鋪租金將會下調半成至一成。


10個煲 7個蓋

一直以來,因為行業擴張,且入行人數不足、流失率大,零售業一直忍受?人手不足的苦況。僱主聯合會聯同多個組織於9月至10成功訪問了160名僱主,範圍達11個行業、10萬名打工仔。調查發現只有半成公司沒有職位空缺;接近一半的公司人手空缺比率佔所需人手的5%,而有兩成公司達11%至20%;有兩間公司更超過26%,其中一間正是零售業。


零售、商業及成衣總工會幹事張麗霞表示,零售業從業員有達七成是散工,認為要吸引新人入行,必須改善待遇。她表示,現時售貨員一般月薪只有11,000元至12,000元左右,而且每天工作12小時,對年輕人沒有甚麼吸引力。普遍認為,要增加人入行,或減低流失率,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加薪。人力資源公司仕達富公布的薪酬調查顯示,84%受訪企業將在2014年加薪,超過57%企業表示會加薪3.1%至5%,更有23%企業加幅達5.1%至7%,其中醫療護理行業加薪最多,而零售業僅隨其後,加幅達5.5%。


雖然理論方向正確,但想深一層,加薪一定有助紓緩零售業「人工無人做」的情況嗎?現時失業率維持在3.3%的低水平,首先世界上每個就業市場也總會有人因為轉工而暫時待業,失業率無可能是0%,而且純綷從數字上看,假設這3.3%的待業人士全部投身市場(約12萬7千人),在現時各行業出現「人工無人做」的情況,也難保可以完全填補各行業的職位空缺率。況且,以零售業的特性,工作性質不需要某員工長期跟進,工作並不「黐身」,不返工、離職沒有手尾跟;且各類零售企業對從業員的入職條件相若,容易「東家不打打西家」。因此與飲食業一樣,零售業本身是一個流動性大、流失率高的行業,如果單純以加薪應對來增加人手供應,同業只會同樣作出加薪,吸引求職者,很可能結果是薪金被扯高,上升的薪金卻不代表員工的質素提升,換句話說,這樣做只會加重了零售商的經營成本。僱主聯合會總裁龐維仁向傳媒表示,現時不少行業也出現「10個煲,7個蓋」的苦況,他說:「?來?去都?不到,不是加薪就可以解決,於是出現惡性循環,但整體生產力沒有提升。」難怪有人提出以輸入外勞來紓緩香港的結構性就業問題,造多幾個蓋來蓋?這些煲,但這就是另一個議題了。



內地旅客撐起半邊天

從內地網購,我們看到內地驚人的消費能力,而我們設身處地在香港,零售業(特別是奢侈品)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他們的消費力。從2003年「沙士」一役(或疫)後,香港經濟需要復甦,於是就有了「自由行」(港澳個人遊)計畫,自此之後零售業便迅速復甦並盛放開來,一直至今。


位於太子的始創中心是油尖旺區太子的一所商場,與附近商戶多是連鎖店為主的大型商場不同,始創中心不少商戶沒有分店,不會像其他大型商場般,店鋪總是「熟口熟面」。全商場有大約200個商戶,雖然和附近商場定位有別,但租務經理鄭子宏說:「競爭是一定有的,但正面競爭不大,因為針對的市場不同。」但與其他大型商場一樣,內地旅客已經成為商場的一大客源,而且始創中心鄰近東鐵旺角東站,方便內地旅客往返內地;加上旺角本身是內地旅客喜愛的購物地點,這10年來,內地旅客一直影響?始創中心。


鄭子宏表示商場大約有三成客人為內地客,且人民幣兌港持續偏高,一直以來,內地旅客來港購物早已「打折」。他和一些商戶談過,特別是賣珠寶首飾的租戶,表示內地旅客消費比重愈來愈高;另外內地人亦喜歡買名廠的手提電話,因此這兩批商戶不時向商場要求更大規模的宣傳,以截下這群消費能力高的旅客。


得益於內地旅客,以及香港本身不俗的經濟環境,與2012年比較,鄭子宏估計2013年的消費額大升約20%,而人流多了15%。雖然他坦言市場預期消費增長可能在今年出現放緩,但他認為消費額在2014年仍會有雙位數增幅。


當然,始創中心不是唯一得益者。


奧海城回覆本雜誌的查詢時表示,因為附近有新物業落成,中產家庭數目將會不斷增加;而內地旅客方面,商場每星期均有跨境購物專車並定期舉辦購物團,為商戶帶來穩定客源。可見,內地旅客市場已經成為各大商場「兵家必爭之地」。奧海城預料2013年全年商場人流升幅有15%,全年營業額更創歷年新高,升約22%,達至24億元。


至於鄰近內地的屯門市廣場更直接感受到內地客的消費力。屯門市廣場回覆本雜誌查詢時表示,於2007年通車的深港西部通道,進一步連接深圳與屯門,賦予商場優厚的發展潛力,並指出部分內地旅客來到商場只需半小時,比到深圳市中心還要方便。而現時國內客人佔商場總人流比例達22%,特別節日如農曆新年假期,更會有一家大細到來購物,比例可升至25%,人均消費更達5,000元。


未來內地顧客消費能力保持勢頭的話,零售業將會進一步擴張,同業間對鋪位、人手的競爭將會日益加劇,職位空缺率、「有工無人做」的副作用難免進一步惡化。雖然整體零售業面對成本上升的挑戰,但都是基於市況良好的結果,算是「大幸之中的不幸」。



變幻原是永恆

內地人消費力大增使內地零售市場潛力不斷擴張,香港因(相較內地)優秀的零售服務質素而分一杯羹,吸引他們跨境消費。內地人消費力上升,同時意味?他們可以擁有個人電腦及上網服務,隨?內地互聯網普及率上升,很自然地便搭上了網購潮流。


網購的出現,使產品的銷售失去地域限制,只要物流業愈暢旺、規模愈大、發展愈成熟,平均每名買家所攤分的運費就愈低。在內地,網購熱潮下,有調查指受訪的16萬名內地網民中,56.9%網民聲稱會減少到實體商店購物;47.1%網民指會在實體店鋪中抄下產品號碼,再進行網購。而他們進行網購的最大原因是價錢低(58.1%)及節省時間(17.3%)。這種情況出現,使到有人認為網購已經與傳統零售出現競爭,有百貨公司甚至宣稱要減價促銷來抵住網購的挑戰。


不過,網購與傳統零售出現明顯競爭,在香港大概不會出現。首先,香港互聯網使用率非常高,從eBay、亞馬遜(Amazon)、到雅虎拍賣、淘寶,一手又好、二手又好,香港人網購歷史遠比內地久遠,但至今仍未聽到有人說香港傳統零售業被網購蠶食。其次,香港不像中國地域遼闊,北京開的店鋪廣州沒有,香港人只要短短車程,就可以到旺角、尖沙咀、銅鑼灣等購物地點購物,非常方便。當然,事實上不少香港人也會上淘寶購物,但由於香港人始終擔心網上購物(尤其是內地)充斥翻版,香港人淘寶淘得很小心,多只選擇價錢低的商品。而且因為運費與物品體積、重量成正比,港人網購多只限於衣履、飾物、小型電子產品等體積細小的商品。以這樣的網購規模與香港一直以來的零售市場規模相比,說是九牛一毛也嫌誇張。


然而,現時零售業光輝雖不是一剎那,但也不代表永?。與其他服務性行業一樣,零售業的市況與經濟狀況成正比。雖然香港人沒有選擇,大多消費需要在本地進行,但內地人始終還有選擇,如果內地政治和經濟環境不穩,對本港零售業會產生即時影響,例如去年內地「十八大」開會前,內地人對政治氣氛有些微擔憂,香港零售業奢侈品類別立即出現短暫增長放緩,甚至下跌;又例如早前中央高呼打貪,零售業又出現同樣情況。


本港已經有學者指出,香港部分類別的零售業太過依賴內地,情況不健康;亦有不少人認為在內地一?城市多次來港的內地旅客眼中,香港早已失去吸引力,如果想買名牌服飾,他們有能力,亦有經驗到歐洲搜羅,特別現時歐洲經濟持續低迷,正正需要中國這個世界新富的投資和旅遊熱錢湧入,事實上歐洲國家的政府不斷向中國政府示好。


無論這些挑戰看上去多嚴峻,現在還未有證據顯示香港零售業在短期內會出現危機,但同時無可否認,今日零售業的興盛一定程度上因為內旅客,只要因為某些原因,他們減少來港,也就是行業走向衰退之時。零售業得益於這個現實,也要懂得有一天面對那個現實,始終在商業社會沒有光輝是永恆的。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