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聖誕慳D啦!

聖誕慳D啦!

  • 27 Dec 2013
基本上沒有醬汁的剩餘麵包,如圖所示,都可以用作捐贈。
基本上沒有醬汁的剩餘麵包,如圖所示,都可以用作捐贈。
基本上沒有醬汁的剩餘麵包,如圖所示,都可以用作捐贈。
基本上沒有醬汁的剩餘麵包,如圖所示,都可以用作捐贈。
聖誕節剛剛過去,但夾在元旦之間的日子,節日氣氛仍然不減,人們忙於吃喝玩樂,彷彿一整年所賺的錢、所儲的假期都等待?這個年尾。以消費主義支撐?的節日歡樂,過程中產生了極多的垃圾、廚餘。


我們有權利、有自由享樂,同時也有義務保護環境。到底在享樂背後,環境有何代價?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又在哪??


有一日,記者的一名朋友「考考」另一位朋友,問聖誕節是紀念哪個人。那位20歲的朋友答:「是紀念聖誕老人死的。」雖然耶穌究竟在何時出世(降生),沒有人說得準,但全世界也將這個節日定為紀念和慶祝耶穌降生,這是小朋友都知的事。不過也難怪,在普世歡騰的氣氛下,聖誕節的宗教意義某程度上早已被消費主義所騎劫,小朋友所關心的是聖誕老人會不會光臨寒舍,再把自己心儀的禮物放到?邊(聖誕襪太小了,放不下心儀禮物);耶穌怎樣降生,大概是家庭有宗教背景的小朋友才會去想的事。


近年的變化更大,聖誕老人在商場布置中開始失去主角地位,主角或變成穿上聖誕裝束的卡通人物;高檔一點的商場索性走型格路?,專心設計好一棵別具匠心的聖誕樹。聖誕節的意義更加零零落落,只剩下消費與狂歡,所以那位朋友說紀念「聖誕老人死」,可能是大智若愚的說話。


在消費主義充斥的香港,聖誕氣氛因消費而濃厚,人們忙於添置新衣履,並希望平安夜打後的日子有多寒冷就多寒冷,好讓新裝束派上用場;味蕾的享受當然少不免,各餐廳、酒店大搞聖誕大餐,自助餐美食款式愈多愈好,就算吃不完,也有手機鏡頭代勞;還有小朋友最期盼的聖誕禮物,花紙的包裝是神秘,大小和重量是誘惑。歡樂在寒風下,隨?無限度的消費而升溫


然而消費和浪費可能是一?之差,也可能根本沒有明顯的界?。現每天需要棄置的固體廢物達9,000公噸,當中近四成,即3,600公噸是廚餘,這些廚餘算上去1年累積的重量相等於10萬輛雙層巴士。而且聖誕歡樂過後被棄置的衣履、舊玩具等等數量難以計量。當我們知道香港3個堆填區快將飽和,大聲疾叫政府要改善回收措施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從更基本的「源頭減廢」概念出發,好好控制自己的消費思維方式?香港是所有市民的家,不獨是政府;而為環保出力,也不限於政府,今日無限度地浪費,受苦的,是我們?愛的下一代。


「小寶慈善基金」開展的「惜食堂」在今年4月發表小學生午膳習慣的調查結果。在成功訪問的600名小學生中,發現69%學生每天吃剩飯菜,當中更有32%人吃剩四分一,甚至有10%學生吃剩半分飯餐。吃剩的原因,是分量太多及午餐有自己不喜歡的食物(不喜歡吃的食物,一丁點也嫌多),最不受歡迎的食物第一名是瓜、第二是豆、第三是蔬菜。看來香港的父母在教育子女詩詞歌賦、中西語文、音樂體育頗為在行,但進行「家教」、飲食健康等教育仍有改善空間。不難想像,約2,000年前在馬槽內出世、一生貧苦的耶穌如果看見今天香港這一幕(或者正在天國上看),會忍不住大叫一句:「Jesus Christ!」


減少廚餘

有浪費必先有消費;有消費必先有使費。香港還是「獅子山下精神」年代,家家生活捉襟見肘,一家幾口有瓦遮頭、吃得飽已經不容易,那時候的人沒現在般「識飲識食」、嘴刁,事實是毫無選擇的條件,但求得到溫飽便已經「托賴」。在農村社會,吃不完的飯菜更會拿去餵豬,哪有廚餘的概念?都是飼料呢!只是現在的人富裕了,衣食足,且農業快速萎縮,廚餘不知往哪?去,就全部丟到堆填區,我們為滿足味蕾,苦了環境,以及苦了自己居住的地方,就像現時居於屯門和將軍澳堆填區附近、每日忍受惡臭的居民。


既然不少市民認為減少廚餘是政府的任務之一,政府以及環保團體當然有措施應對問題。「綠領行動」聯同環保署就舉辦《惜食香港運動》的《廚餘消減活動》,活動現已推行到4個區,當中有大型商場設置廚餘處理機,用作回收食肆已作源頭分類的廚餘,造成堆肥產品;更有「食晒有獎」活動,神秘人向沒有浪費食物的食客送出超市現金券。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於觀塘和屯門的商場活動,分別幫助減少廚餘達8%及7%。另外也有數個屋?有居民參加了家居廚餘回收試驗計畫,包括南山?、藍田?、麗閣?等,將廚餘回收作堆肥,供社區內的園圃使用。以上措施都是香港未來考慮如何在飲食界、家居方面處理廚餘的試驗計畫,未來有機會發大,擴展到香港所有食肆與住戶。在環境局5月公布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 - 2022》的<具體目標>所示,希望將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包括廚餘)由現時(2011年)的1.27公斤減至2017年的1.0公斤,再減至2022年的0.8公斤。


廚餘回收變堆肥的可行性

這個目標的野心是大是小,就由各位判斷,不過一個可怕的事實是:香港家居廢物(不同上文的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每日產量是1.36公斤,而台北是1.00公斤、韓國的首爾是0.95公斤、東京都是0.77公斤,同是亞洲地區,香港處理廢物的方法非常落後。可是,要把廢物作出有效回收,縱使有這些國家和地區作為例子參考,香港仍然面對困難重重。


先別說社會正在討論劃一的「垃圾稅」。現時強調回收家居廢物除了是「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外,就是廚餘。現時私人住宅處理垃圾的費用已經包含於管理費之內,如果還要額外收集廚餘,住戶要花時機把垃圾和廚餘分類,還要大廈另設廚餘回收房間或大膠桶,且要聘請專人收集,必然增加住戶管理費開支。除了家居廚餘,食肆所產生的廚餘問題亦很嚴重,但有食肆認為廚餘多少因食客的食量而定,食肆不能控制,如果向食肆徵收費用,最終把成本透過加價轉嫁給食客。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大部分廚餘由食客製造(另外,食肆烹調過程也會產生廚餘),舉例說一場婚宴有三分一的食物遭丟棄,認為廚餘徵稅後,加價在所難免。而且香港不少食肆散布於鬧市和大廈內,實在難以在擠擁的行人空間運送廚餘,加上就算廚餘車防漏措施做到100分,行駛速度慢、等候廚餘的時間亦加重交通負擔。


更糟的是,因為運輸成本和?生問題,不像金屬和紙張可以運回內地循環再造,廚餘回收變為堆肥的步驟需要在本地完成。雖然有說現時香港廚餘回收和分解成堆肥的設施不足,且廚餘極多,是新的商機,但事實上回收廚餘基本上只有兩個作用,一是分解成堆肥;二是利用細菌分解有機物釋出甲烷等氣體用作發電的生物能源。首先香港供電來源主要以核能和石化燃料為主,難以有空間發展生物能源;而且香港缺乏農業,就算有完善的廚餘堆肥設施,堆肥可以供內地農業使用,製成堆肥的成本加上運費未必比內地的肥料便宜,需求未必能夠支撐龐大的供應,不像台灣那樣,廚餘堆肥能夠變成本土農業的絕佳肥料。因此政府和環保團體要思考的不只是廚餘回收後的下一步,而是要有宏觀的角度,「一條龍」從「源頭減費」入手,好好思考廚餘回收的每個步驟,以及回收後的出路,否則再多再好的堆肥,最後還是丟到堆填區。



剩餘麵包捐贈計畫

每人每日都會產生廚餘,減少廚餘人人有責。因為社會對環保意識提高,加上企業愈來愈關注社會企業責任,不少企業正設方想法減少廚餘,好好為社會和環境出一分力。


其中一家企業是美心集團,集團旗下共有200多間美心西餅及東海堂餅店。集團在2009年開始實行「剩餘麵包捐贈計劃」,在每晚接近收鋪的時候,讓義工到這200多間店鋪經核實身分後收集當天賣剩的麵包,每間店鋪有數個至數十個麵包不等,再交到慈善團體當晚分配給有需要人士,受惠團體機構共有72間,今年預計共捐出超過100萬個麵包。美心集團西餅、美心產品總經理李文賢說:「幫助社會有需要人士和環保,都是集團的原則。」


基本上,除了有醬汁的麵包之外,所有麵包也適合用作捐贈,亦如李文賢所說:「好多客人買了麵包,明天返工才吃的,所以在食品安全上已經衡量過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事實上大部分都包都是日日清,第二日又有新鮮麵包送來,且收集麵包的工作由放工、 去街時經過餅店順道提送麵包的義工負責,職員的工作都是核實義工的登記身分、點算麵包,整個捐贈過程集團沒有產生額外成本,而慈善團體就可以得到捐贈食物,最終有需要人士可以得到免費的食物,當然集團也響應了企業社會責任。這72間慈善團體的服務對象有老人、少數族裔、低收入家庭等,集團相信接觸面已經很?闊、很廣泛。


美好的事,總有一股感染力,特別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除了感染,更會帶動別人一起雙手推動。由2009年至今,美心集團捐贈麵包的店鋪和麵包的數量愈來愈多,亦同樣見證?其他同業也開始?手捐贈麵包,李文賢說:「不會刻意叫同業一起做,但(他們)見到有意思,也會跟?一起做。」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身教,以他自己為例,他曾經帶仔女一同捐贈麵包,孩子本來對此一頭霧水,慢慢就發現這是一件這麼簡單而富有意義的事。當同業的捐贈計畫進一步擴大,甚或在社會產生回響,父母又積極帶自己的孩子一起當義工,整個社會的意識就會出現微妙變化,李文賢說:「這個意識愈來愈高,在教育上已經強調這件事,我相信下一代出身的小孩成長後,都有這個意識於腦?。」


此麵包損贈計畫,首先集團不用多花一毫的成本且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另外使廣大有需要人士得益,表面上已達雙贏。此外亦想想,如果不是有此計畫,今年捐贈的100萬個麵包全都要丟進堆填區,堆填區是受害者而非受益者。問及從慈善團體和義工聽得最多的回應是甚麼,李文賢說:「原來這麼簡單就可以幫助別人。」如果堆填區有張嘴,肯定也會說:「無錯!」



二手時裝寄賣

聖誕節來了,自己買又好、朋友送又好,不少人,尤其是女士,總會買或收到不少服飾,好讓天公作美,聖誕時節愈冷愈好,好讓可以穿上所有靚衫。


Green Ladies是一間社企,為了鼓勵重用文化,Green Ladies會接收女士捐出的服飾作寄賣,損贈者最多可收到成功賣出的服飾價錢最多30%作為回饋,以經濟誘因鼓勵女士在考慮丟棄服飾之前先嘗試寄賣。當然,作為社企,Green Ladies不想自己作為一個「散貨」的地方,「我們想教導大家物盡其用才循環再用,」高級服務經理張穎雪說:「我們提倡的是『Just enough』的文化。」所以既然Just enough,Green Ladies首先鼓勵女士的是,真的「有需要」才添衣裳,真的有需要棄置,才考慮送到Green Ladies。


張穎雪接觸過的捐贈者有些真的很誇張,曾經有一位女士送來一件百貨公司買、牌也未撕下的全新大褸,牌上清楚寫?價錢是12,000元。縱使在Green Ladies店鋪內有不少有牌子的時裝,且價錢吸引(平均150元),但香港購買二手時裝的文化始終不夠普及,張穎雪說:「有間電視台幫我們做過的調查發現,有74%的人不會買二手衫。」她表示,在人們心目中,二手衫都是黃了衣領、脫了鈕扣,加上有些二手店鋪二手時裝、二手家品一齊賣。無可否認,人們始終對二手時裝存有「偏見」,所以Green Ladies首先要做的是改變型像,張穎雪說:「我們好想針對一間Boutique的運作,改變大家對二手衫的觀念。」老實說,在灣仔的這所商場,Green Ladies可說是所有店鋪來說布置得最美觀的店鋪,張穎雪笑?回應:「這?的老闆也是這樣說,哈哈哈!」


Green Ladies所採用的寄賣模式於2011年實行至今,為免積存大量的時裝賣不出去,對於收集的時裝甚有要求,起碼要入時,張穎雪說:「墊晒膊、很高腰的我們真的未必收,還要一定是當季的。」有要求也好,收到的時裝還是塞滿了貨倉。臨近聖誕,是女士買衫的時候,亦是女士整理家中衣櫃的時候,張穎雪坦言今個月收到的時裝很多,不計算今個月,平均每個月也會收到約5,000件時裝。捐出的時裝在兩個月內賣不去,會和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學生合作將時裝剪作布碎,製成飾物;或者與「食物銀行」合作,在貧窮一點的地方,以20至30元一件的價錢出售給有需要人士。


消費文明的進步

「食唔晒,唔好亂咁買啦!食剩咁多真係?。」一個政府「大?鬼」的宣傳片,這首Rap歌,小朋友都懂得唱。以前「清潔香港運動」設計出一隻人見人憎的「垃圾蟲」出來,從負面角度警剔市民切勿亂拋垃圾,結果十分成功,但那時沒有「惜食」、減少廚餘這兩項目的,純粹強調?生與市容。而這隻大?鬼,「眼闊」又「肚窄」,「樣衰衰」的,強調的正正是以前沒有的惜食與減少廚餘的意識。「這角色其實等如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正因為這樣,我們給他一種性格,」大?鬼宣傳片導演王嘉明說:「他雖然乞人憎,但不是壞人,只是個有壞習慣的朋友。」另外惜食香港運動督導委員會成員潘?迪說:「希望兩者(垃圾蟲和大?鬼)能夠代表香港不同階段文明的進步,以前呼籲大家不要亂拋垃圾,現在是珍惜物料、物質。」


在聖誕節普天同慶的日子,每個人也有自由狂歡,亦有自由無限度地消費,在有關家居固體廢物棄置的法例還未實施,還有自由扔掉未用過的東西。可是,保護環境的責任,人人皆有;對於下一代的生活環境,我們更是責無旁貸。現在政府、企業、社企、環保團體所做的,都是補救方法,盡量使東西循環再造、再用,最基本減少廢物的方法還是「源頭減廢」,問清楚自己用得多少、吃得多少,按自己「所需」而非「所要」而購買東西。


既然由垃圾蟲到大?鬼,象徵著香港「文明的進步」,那麼在消費主義上,亦應相對「文明」、「進步」一點。雖然聖誕節剛剛完結,但仍在此衷心說一句:「聖誕,慳D啦!」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