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燃盡工作鬥志

燃盡工作鬥志

  • 15 Nov 2013
一顆螺絲,扭得太多會「滑啞」;人的關節動得太多會勞損,其實,工作太多或太少,心理上也會產生疲勞,即是職業倦怠(Professional Burnout)。人們未必感覺到職業倦怠的出現,卻影響?我們的工作與心理表現。


朝早起床,刷牙洗面換衣服,匆忙下吃完早餐走到街上等巴士。回到公司後,對?發光的螢幕以及一大堆文件,頭昏腦脹好幾小時,終於等到午飯時候,然而為嘴?送飯的同時,腦海中仍想搾出工作上的頭緒。午飯完畢,回到同一個坐位、同一個螢慕,以及源源送來的文件,好不容易捱到放工時間,卻發現文件又多來了一堆。拼完最後精力完成工作,離開公司走到街上,才驚覺月亮早已高掛,並跟?自己的身影,從公司回到家中。回到家,吃些東西,洗個澡,已然夜深,在明天準時上班的「緊箍咒」下,還是上床睡覺。天一亮,鬧鐘一響,又是新一天,工作卻依舊不變。


「5天工作周」的企業文化下,星期六、日是難得的假期,來到星期日卻忽然記起明早還要上班。一年有365日、52個星期,當中每一天的假期可說是用來享受的日子,卻可以說用來充電的時間,好好留待接下來5天工作日所消耗。


若果把職業看成產品,那麼每種產品也有其保質期,保質期因人和工作而異。發現工作千篇一律、搾不出任何新鮮感和成就,這就像每天吃同樣的?菜一樣,讓人感到無味、煩厭。當中問題不在工作,而在於人,更準確來說,是人對工作有所追求的心理本性。工作上沒有追求,工作的熱誠、幹勁就會被燃燒耗盡,影響工作,影響心理健康。


來到年尾,因為有些公司有雙糧、花紅的關係,不少打工仔以此年為「年關」,考慮收到額外薪水後,是否遞上辭職信而另謀高就。因此,年尾變成了一個思考自己一年來工作狀況的關口,在繁忙的一整年中,整合出離職的原因,並「產生」對現有工作的不滿。加上不少同事也等待?這份薪水後辭職,辭職的考慮變成如冬季的流感一樣,一個傳染一個。就這樣,因為工作性質又好,個人心態又好,不經不覺間消耗?對工作的意志,並開始對工作產生厭倦,這可以稱之為「職業倦怠」(Professional Burnout)。


心理疲勞


根據美國非牟利慈善機構「Helpguide.org International」,職業倦怠是一種由過度和長期壓力而導致的情緒、心理、身體疲勞狀態。當感覺被打擊和不能夠完成一貫以來的工作要求時,就會產生這種負面情緒。當這種壓力持續,會讓人開始失去工作興致和動力。


因為工作過量和同事、同業間的競爭,不少打工仔把工作帶回家做,長時間下會如機器般很快出現損耗,這種損耗出現在打工仔的心理上,則稱作職業倦怠。職業倦怠與肉體的疲勞不同,前者是出於心理的疲勞。別以為只有壓力大的工作才會產生倦怠,事實上沒有挑戰性的工作也會造成同樣效果,因為能力不能得到發揮,無法得到成功感,也會產生職業倦怠。有研究發現,社工、護士、教師、律師、醫生和警察等工作會容易產生倦怠,原因是在持續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下,還需要情感投入,身心上很容易讓人疲憊。此外,中層員工、40上下年紀、入職10年以上人士倦怠的情況較為嚴重


工作增添無力感


新入職(特別是畢業生初入行)的員工往往對新工作充滿了憧憬,但其實他們對工作的認識很可能只是來自電視或電影,以及自己過分的幻想。例如剛從學堂畢業的警察,在學堂被教官灌輸又好,自己的正義感也好,總以為畢業後可以擔當儆惡懲奸的重要角色。豈料畢業後,工作卻只要處理三姑六婆間的糾紛、幫市民尋找貓狗、抄牌等小事,猶如為這名年輕警察的工作熱誠淋下一盤冷水。工作上得不到成就感,理想與現實出現強大的落差,職業倦怠便會快速形成。


既然稱得上倦怠,疲勞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長期加班工作,精神上得不到足夠休息,便要重投工作,會形成很大的心理負荷,而加上工作千篇一律,很容易讓人感到苦悶。時間愈久,苦悶的工作將會更加苦悶,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職業倦怠就雪球一樣愈滾愈大。而且,現今社會競爭激烈,金錢與社會地位變成「成功」的唯一量度,人人追逐?財富,導致壓力在四面埋伏的競爭中慢慢積聚,漸漸將自己變成追逐財富的工具,喪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感到迷茫。


加上,「商場如戰場」,就算是同事間也可能出現明爭暗鬥的辦公室政治。這種鬥爭往往不露蛛絲馬跡,因而在工作外還要花精神去提防「暗箭」,消耗工作的精力,造成心理負擔。


以上多種職場心理狀態,很容易形成「心理罷工」。有專家指,心理罷工指打工仔在長時間下於緊張的狀態下工作,當「心理儲備」被耗用,油盡燈枯,彷彿智慧、情感均被淘空,消磨意志,出現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而「心理罷工」的現實效果,正是職業倦怠。簡單些來說,職業倦怠是剔除感情、身體等外在原因之外,出現個人生產能力因心理原因而出現下降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是明顯地與以往的表現產生落差。如果不設法正視和解決,只會愈來愈倦怠,對工作益添無力感。


出現職業倦怠的預兆(工作表現)

1. 對於一直以來感興趣的事失去興趣。心情低落,很難高興起來,不想上班。

2. 經常擔心一些不好的事會在工作發生,變得懊惱,集中力下降。

3. 做事過於仔細,過於留意細節,對工作多次作出不必要的檢查。

4. 工作後回到家,感覺疲累還是不願睡覺,心?掛?工作。


出現職業倦怠的預兆(身心表現)

1. 記憶力下降,時常冒失,作出決定時猶豫不決。

2. 經常感到疲勞,身體肌肉因長期緊張而疼痛。出現頭痛、耳鳴、腸胃不適等。

3. 容易暴躁,向同事或親友發脾氣,破壞人際關係。

4. 暴飲暴食、出現酗酒及吸煙傾向。坐立不安,咬手指等。



科技幫兇與情緒勞動


根據管理諮詢公司Gallup於2011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有71%的美國員工某程度上對工作失去熱誠,其中高學歷的中年員工最不投入、亦最欠缺激情。


科技的進步,一部平板電腦和智能電話可以讓我們在辦公室外繼續工作,看似非常方便,卻原來亦是產生職業倦怠的幫兇。根據英國特需理療師協會的一項針對英國白領人士的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二的受訪者因為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使用普及,令打工仔不得不下班時繼續收發電郵、與同事在Whatsapp上傾談公事,變成無形的加班,平均時間更達2小時18分鐘。這導致工作入侵工作外的私人時間,打工仔難以透過公餘時間「抖下氣」、「充充電」。



一般認為,勞動分為兩種: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但美國社會學家Arlie Hochschild早在數十年前,就提出除兩者之外的「情緒勞動」。情緒勞動多出現於服務性行業,因為服務性行業的工作需要經常接觸形形式式、需要不同的客人。在社會今時今要求的服務態度,服務性行業不僅是形式上作出服務,亦要盡量理解客人的需要與情緒,行業要求從業員先控制自己的私人情緒,再「由心而發」為客人提供最佳服務。不過,當長時間付出「情緒勞動」,有機會造成「情緒耗盡」,從業員情緒未必能夠表現出符合公司或客人的要求,如果情況持續,就會形成職業倦怠,影響工作和個人心理健康。


倦怠輪迴


然而,看上去,職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相似,很容易讓人混淆。根據Helpguide.org International的解釋,職業倦怠可以是持續壓力的結果,但不等同於壓力。其解釋指,壓力是由於大量和參與太多工作所致:過多要求過量體力和心理需求的壓力。但如果員有能力處理好工作,情況會好轉。


可是職業倦怠的原因不是「太多」,而是「不足夠」。職業倦怠的英文Professional Burnout中的Burnout,意思是使人感到「空虛」(Empty):失去激勵、缺少關懷。經歷職業倦怠的人不會期望有正面轉變,所以如果說過量工作壓力讓人浸溺於職責中,職業倦怠卻是消耗?這份職責。換言之,壓力使人不斷工作,職業倦怠卻是使人擺脫工作。壓力過多,可以誘發職業倦怠,但兩者之間並非存在等號。此外,Helpguide.org International還指出兩者的分別:人們經常留意到自己感到很多工作壓力;但人們難以察覺職業倦怠的發生。


在職業倦怠到達一個臨界點,打工仔便會考慮跳槽,認為另一份工作提供的滿足感、機會等會比現在的工作佳。但如果出現考慮跳槽的原因,原來只因職業倦怠,那麼跳槽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到下一份工作也很可能很快重覆出現職業倦怠。因此,打工仔如果出現跳槽的想法,要思考清楚工作是否真的不適合自己、沒有前途。如果將之與職業倦怠混淆,下一份工作只在人事、環境、工作性質上的新鮮感帶來霎時的刺激,很快還是逃不過職業倦怠的「輪迴」。



七年之癢


臨床心理學博士林煒舜說:「香港大把人Burnout,你朝早乘地鐵,見到個個人返工像喪屍一樣就知道。」可能訪問他當日是星期六下午,咖啡室?的人在咖啡因中得到慰藉,人們舉?咖啡杯高談?論,沒有「喪屍」。


公務員被譽為「鐵飯碗」,依年資升職加薪不在話下,不少人讀書、進修、爭取工作經驗,就是為了得到這鐵飯碗,享受私人企業沒有的津貼、長俸等,包保有飯開。可是,根據職業倦怠的成因,公務員長時間停留在同一份工作、環境,且工作創意性欠奉,應該會出現職業倦怠而轉行,為何人人還是對公務員趨之若鶩,甚少看見因職業倦怠而離職的例子?「他們其實已經Burnout了,加薪只是補償他們的Burnout,不代表沒有Burnout。」他說。


對於擇業,很多人都說要從興趣出發。這點林煒舜絕對同意,但要保持對工作的熱誠,靠的就是刺激(Stimulation),「就算你有興趣都好,興趣可能只能維持你3年至5年,最多10年。」他說:「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是7年,真的有『七年之癢』,甚麼事也是。」他認為任何人做一件事,做得多一定會感到厭倦,而刺激就能重燃興趣,否則打工仔繼續捱下去,也僅是沒有靈魂的軀殼。而清晰的目標,亦是刺激的一種,「人沒有Goal(目標),Behaviour(行為)不會出來。」


林偉舜非常欣賞美國Google公司,他說那兒有很多休息室、健身中心、籃球場甚至馬球場,員工上班時隨時可以使用這些設施而不會被說成躲懶。而且在Google,大部分員工都沒有固定的辦公座位,他們只要拿?手提電腦,就可以尋找公司任何舒適的角落工作,增添環境的新鮮感,減低職業倦怠的發生。對於這種管理模式和工作文化,林煒舜認為在中國人老闆眼中是匪夷所思,甚至是荒謬的。但事實上,這些老闆嘴巴上又對Google這種工作環境齊齊讚頌。


沒得救?


職業倦怠的概念面世後,專家、機構、大企業、打工仔自身,紛紛思量如何紓緩職業倦怠,但當問及林煒舜有何妙法,他卻倒吸一口氣,遲疑好一陣子,表示難以想出有效方法。


他認為職業倦怠是心理學下的一門學問。從事人力資源工作人士要懂得心理學,這趨勢在美國已有很多年,相反在香港,企業、從事人力資源工作本身的人卻忽略了這個重要性。所以當問及僱主應如何紓解影響員工工作的職業倦怠,他擲下一句:「我懇請僱主先Buy(接受)心理學吧!」他說:「中國人的性格事實上就是奴隸性格。」既然有「奴隸」,就當然有「主人」,他認為中國僱主當員工只是「奴隸」,員工幫自己做事,就是「下人」,對於「下人」,「主人」沒有理由對他們投資,或解決他們職業倦怠的問題,只會推說員工懶惰、「扭計」,「不會當他們是資產。」他說。


既然僱主不幫忙,香港打工仔總有自己的辦法來紓緩職業倦怠吧?但林煒舜認為香港人自小家長不鼓勵他們在課堂外學習,就算學習音樂、藝術、運動也好,都是從功利出發:能不能幫助升讀名校?因此,他認為這養成香港人根本上缺乏學習的動力,難以透過學習和培育嗜好以帶來成功感、靈感、放鬆身心等作用,紓解職業倦怠。如果要扭轉這個情況,林煒舜認為需要整個社會文化作出改變,而這可說是沒有可能。在記者面前的林煒舜俟靠椅背,搖搖頭說:「我聽到這個問題,沒得救的。」


緩解職業倦怠(如得有得救)

1. 遇上困難的工作,向自己說:「我行的!」

2. 不要認為這是病,以免加重心理負擔。

3. 工作上或同事相處上遇到困難,可與同事、上司冷靜說清楚。

4. 與身邊親友訴苦。

5. 培養嗜好。

6. 擴闊富有正能量的社交圈子。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