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不安老院

不安老院

  • 12 Apr 2013
香港這個僅次日本,長者人口比例全亞洲第二高的地區,安老服務一直做得不好,資助、「買位」宿位長期不足,使一些長者花光每月的綜緩金入住質素奇差的私營安老院,加上護理員的服務質素亦一直為人詬病,所謂安老院,直的能做到「安老」嗎?為何安老院質素一直以來都是如此參差?


幾年前,記者的婆婆離開世界前有好一段時間也是住在安老院,她沒有腦退化症,只是身體不好。還記得她鄰?的老太太很喜歡看書,小矮櫃上疊起了她在圖書館借的書,聽她說話亦有?不絮,每天自己到圖書館借書是指定動作,真的不明白她為何住安老院。說回婆婆,她始終「寄人籬下」,記得有一年中秋節,媽媽買了月餅給全院的護理員,而且笑口迎迎,為每一位在場職員塞上大利是;有護理員放假的,媽媽亦要謹記下一次到來一定要補回一封。所以有一段記憶非常深刻:護理員非常細心地為婆婆餵食雲吞,還記得護理員說:「雲吞?頭熱呀,要先用筷子在中間夾開,半粒半粒食。」媽媽這樣做,莫過於想護理員們好好對待婆婆,起碼眼前一刻是。


有些長者和家人就沒這麼幸運了,聽說過有位臥病在?的長者,當他的孫女打算扶他起?,發覺大小二便失禁長期沒有人理會,浸爛了臀部的肉,孫女即刻心痛得哭起來;更恐怖的也聽聞過,護理員為求方便,不論男女長者,都放到浴室,脫光衣服,開大水喉在長者身上射,彷彿要將老人家的尊嚴也要洗得一乾二淨,不用說早前的新聞說虐打,以及餵長者食糞便了。


現時香港有約100萬名長者,當中三分一屬於貧窮長者,6萬人入住安老院舍,3萬人輪候等入「買位」或資助院舍,雖然社署表示資助院舍輪候平均時間為23個月、護養院36個月、「買位」院舍7至8個月,但不少長者其實等候達3至4年,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幹事邱智恆說:「其實現在每年有5,000個長者未等到已經死了。」但在現時人口持續老化的情況下,看看「財政預算案」增撥7,300萬元,只進一步增加600個資助院舍宿位,以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在3月7日的一個活動表示在2015至2016年度會有超過2,300個資助宿位投入服務,配合多項計畫形成「長蛇陣」惠民措施,並說向活動中的長者「拜個晚年」。當然沒有人知道「拜」字應如何詮譯。


機遇帶來困境

早前有報導指2003年沙士期間大量酒樓結業,業主為免空置鋪位,轉以低租金租給安老院舍,而安老院因設備、裝修投資大,為彌補折舊,租約通常8至10年,今年2013年剛好租約期滿,正值物業價格狂升的時期。「加租和搬遷其實前兩年發生,但去到今天,加幅頗驚人。」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說:「兩年前加15%至20%還頂得順,現在50%、一倍,甚至不租。」想不到當年沙士為業界帶來片刻的機遇,變成今天去留兩難的惡果。陳志育說有個例子是一間在西環的安老院有幾百個長者,被迫遷後在原區找不到同樣?敞的鋪位,惟有將整間安老院搬到九龍。長者搬到陌生的環境,如患失智症的可能會產生焦慮,護理員亦未必可以原班人馬調到新院舍,導致長者對新的護理員難以適應,而且經營新的安老院又要拿牌照、附合物業地契、消防條例、公共環境等要求,所以無論對於經營者或是長者,一動還是不如一靜。加上近年商鋪價值持續上升,對安老服務有偏見不租給安老院,業主還有不少選擇,陳志育說:「除非好像沙士重臨,不是逼於無奈,也不會租給這個行業。」最終港島的安老院搬到九龍,九龍的搬到新界;老人家無論跟隨新院舍搬遷或是搬到原區附近的院舍,總之還是要重新適應環境。


商業營運的缺憾

現在的安老院可分為3類,分別是由志願機構營運的政府資助院舍、私人院舍和政府向私人院舍「買位」的宿位。由於資助院舍無論在人手、設備、空間上遠勝於不少私人院舍和「買位」,所以不少長者一年復一年地等,還是想等資助院舍,但對於政府放手讓商業社會自行提供安老服務,卻引來不才評擊,正如立法會議員張國柱在《星島日報》撰文指:「在商言商,市場導向的社會服務必然以利潤為依歸,政府卻以此為逃避公營服務不足的藉口,最終受害的只會是服務使用者。」現在香港因為「嬰兒潮」,人口老化會持續大約30至40年,之後老人人口比例才會下跌,就算私人院舍能夠提供足夠的宿位,但私人院舍的質素現時實在參差,「富貴院」的住宿費每月隨時過萬,無錯是服務好,但對於一般貧苦老人呢?只能在擠逼、服務低劣的院舍環境中渡過餘生。



長者淪為籌碼

資助院舍,甚至是「買位」院舍的質素比私人院舍好得多,除了因為法例上護理員與長者比例的失衡外,以商業模式運作的安老服務是導致服務低劣的重要原因。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幹事邱智恆向記者透露,不少安老院經營者首先?手營辦一所安老院,當生意上了軌道,就會將整間安老院賣給其他人,例如每名老人家付了10,000元住宿費用,有200名長者,原先的經營者可能會開價200萬,將院舍連帶長者完整地「賣給」另一位經營者,「這個做法是很短期的投資,只不過為求做靚個名,究竟他們會否注意質素呢?」他自問自答:「他們最重要就是做好個頭,人家來到看見企企理理,肯買便行了,不會有長期的打算,不需要做得好好睇睇。」最糟糕的是,部分私人安老院舍就像炒賣樓市一樣,下一位經營者又會等待時機將安老院賣出,長者變成投資者間博奕的籌碼,並不能從中享受較以前好的服務。


外勞可以無限剝削

在普遍各行業基層工種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屬厭惡、辛勞的護理員人手缺乏情況更嚴重,單是資助安老服務單位的8,100個護理職位中,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調查估算,相關人手空缺已達1,000人,義務司庫羅致光估計未來10年,每年有逾5%員工退休,隨?市民學歷提升,相信有意入行者將愈來愈少。因此安老服務業開始出現一個可怕的現實,就是上了年紀的人士,在就業市場不能與較年輕的勞動力爭做保安、清潔等工作,為了生計,需要到進入安老服務業,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在《am730》中引用數據指私院中近兩成護理員超過60歲,新年期間更有73歲護理員急召回院舍幫手,他寫道:「若香港人覺得旅客無人照顧是荒謬,安老院『長者照顧更老的長者,甚至長者照顧後生的長者』更是『荒謬中的荒謬』。」


如想提升安老服務,加薪爭人手是最直接的方法,但邱智恆卻說「他們(院舍經營者)經常走出來,大仁大義地說五六十元(時薪)也聘請不了人。這簡直搵笨,我們試過打電話問他們,他們說給我們聽的時薪是28元。」記者嘗試在勞工署處互動就業服務網頁尋找相關工作,發現薪金大約30元左右,與清潔、保安相若。既然人手不足,又為何不肯加薪?邱智恆說:「其實有兩個原因:第一樣是問政府『R水』(取便直),他們吵?政府要全『買位』,這樣做就等如資助他們經營安老院;第二樣就是輸入外勞。」他表示現時外勞的標準薪金是月薪8,910元,規定每天工作9小時,超時工作以時薪,即36元計算,但比較上,現時本地勞工時薪30元左右,而且不少每天工作12小時,一星期6日,理應聘用外勞成本較高,為何業界仍不斷向政府要求放?外勞限制?邱智恆解釋:「很簡單,因為外勞可以讓他們無限剝削。」作為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邱智恆接過不少個案,多發生在私院中,就是外勞先於內地交付30,000元人民幣中介費,未能提交的,就在頭數個月的工資中扣除,並收起存摺、提款卡、證件等,待還清中介費才給回。外勞到港前,基本上已簽了合約,但到港後,經營者就會說工時不是每天9小時,而時12小時。外勞可能不太識字,也嫌合約太複雜,他說:「有些外勞連合約也沒有看過,以為真的工作12小時。」由於外勞已付出30,000元人民幣,在內地的偏遠地方來說數目不少,所以就算工作上不停超時,工作有多辛苦,還是咬緊呀關等待多是為期兩年的合約完結。曾經也有外勞向他們求助,向勞資審裁處控告僱主,但所有的合約、證據全於僱主手上,知識水平低的外勞又不懂保障自己,所有訴訟在法官面前也變成外勞的「一言堂」,完全拿不出證據,邱智恆複述不少外勞的心聲:「已給了30,000元的中介費,但我不要了,我回鄉罷了!」



忽視長者的守財奴

撇除外勞問題不說。安老服務業始終是一項服務性強的行業,服務質素的優劣很大程店取決於護理員的質素。「對於想投身這個行業的人來說,看不看見一個發展前境呢?」香港安老服務協會陳志育提出了人們投身安老服務業的最大阻礙:「最低工資影響人手短缺是事實,亦突顯了從業員晉升的階梯和前境更要系統化。」現時護理員的工作彷似只是職場晉升的死胡同,但陳志育說,原來做護理員之後可以晉升做保健員,再晉升做護士,向專業發展,不過教育局在去年才為安老服務設立資歷架構,在中、短期難以大幅吸引人們入行。


因此他希望職業訓練局或大學提供培訓計畫,構思一年的課程,目標是學歷不佳的年輕人,提供3個月在校上堂學習知識,再在院舍進行9個月實習,實習期間,政府提供一部分薪金,另一部分由僱主提供,畢業後就在機構做長工。然而,現時安老院護理員能晉升為專業人士的例子甚少,畢業後長遠的前境仍然模糊,培訓計畫會否便宜了安老院經營者,變相政府資助安老院出糧,以現階段來說確實難以判斷,但有一點,陳志育確實說得正確:「做護理,派錯藥,派錯了糖尿病的藥,就在你手上不見了一條人命,所以這個工種是不是需要專業化?」


陳志育向記者說,經營一間安老院,在聘請員工方面,原來政府設下的最低標準,是不需要專業人士駐場,而且非專業人士的護理員與長者的比例在不同時段規定有不同,最高是20名長者對1名護理員,晚上更是60名長者對1名護理員。陳志育反問:「老實說,你去到私院,有多少個長者行得走得?」他以20個老人中10個坐輪椅為例,護理員要幫他們沖涼、換尿片、餵食,時間根本不夠,卻是安老院經營者大條道理的經營條件。「如果政府對這個服務有要求的話,政府不會這樣做,」陳志育說:「在立法會開個會,你(政府)想提高(標準),沒有人反對!」那麼,為何政府不肯修例?可能正如?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在《明報》撰文指:「香港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和安老開支等等,實在都會對未來政府帶來額外的財政壓力。站在政府的角度看,它不是不明白市民對財政預算案有訴求,因為早在不同諮詢會中各方人士已列舉清單,但當政府看到未來的種種開支時,很自然的不願意動用財政資源,怕是開支加大了之後將來無以為繼,這是政府財政上的局限。」


根據聯合國?生組織定義,一個地區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7%,即可稱為「老齡化社會」,然而八十年代開始,香港已經是一個「老齡化社會」,有人認為當時港英政府故意不?力處理安老問題,讓這個計時炸彈隨人口老化而在特區政府手上爆炸,因此首位特首董建華上台後立即設立強積金制度。姑勿論這陰謀論是否真有其事,現在特區政府是不是甘於當一名擁接近30,000億財政儲備的守財奴,而莫視悲涼的長者?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