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英時代沒落?
香港自詡為亞洲國際都會,屹立亞洲面向世界,市民具國際視野,英語能力除了輸蝕給東南亞的新加坡外,遠較東南的日本、南韓、台灣為佳,但最近國際英語教育機構「EF Education First」及「EF Englistown」(EF)所進行的調查,正好給香港人摑了一巴掌,並動搖香港的經濟競爭地位。 《EF英語能力指標2012》調查報告綜合了從2009年至2011年全球170萬名18歲或以上的成人英語學習者的測試成績,分別為各國家或地區計算出一個英語能力等級,顯示出54個非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或地區中,瑞典以68.91分位居榜首,丹麥和荷蘭等歐洲國家緊隨其後。香港呢?不好意思,以53.65分排第25位,不入世界高級水平之餘,在亞洲的12個國家及地區中只排第7,區內也只屬中級水平,輸給區內分別排第5 及第6的南韓和日本。就算「人比人,比死人」,自己和自己比較,香港的得分亦比上次2007年至2009年調查的54.44分下跌了0.79分。 文章在此不是想貶低日、韓國民的英語能力,但根據其他受訪者、普遍香港人和記者所接觸,兩國人的英語能力看似較低,簡單如旅遊時問路或點選食物,使用漢字或「手語」的機會比成功用英語對答多。對此實況和調查結果的差異,「EF Education First」港澳區總經理趙崇基先生在新聞發布會上嘗試解釋,因為測試是根據3個免費網上測試,主要進行英語文法、詞彙和聆聽,而沒有測試會話,所以可能港人對日、韓國民的英語能力印象只停留在會話較弱一面,而忽略了他們聽、寫、讀的能力。事實上趙先生他自己也對結果感到意外,他說:「這是值得深究的地方」 無論如何,結果一出,經傳媒廣泛報道,已足夠令人反思:「香港的英語優勢在亞洲仍然存在嗎?」還是更惡劣的情況:「香港存在過英語優勢嗎?」不懂英語會「死」 「大環境?,其實我們的英語程度可以提高,」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志儉博士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不過不知為何,這個優勢我們自己閹割了。」香港是雙語並行的社會,大至政府政策頒布,小至街上路標和超級市場的價錢牌,全也是中英對照,加上西方的電影、免費電視台提供的英語頻道等,本是學習英語的絕佳渠道,但就是因為出現或中或英的選擇,普遍香港就無意識地選擇了只接觸中文,而忽略了同樣圍繞在身邊的英文。張博士回想以前人們看電影、書誌總愛本是英文版的「原汁原味」,但現在卡通電影在香港上映,總會有廣東話配音,難以找到原裝版本:「卡通片本已很吸引小朋友的時候,為何不看英文版?」這就是香港人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語境不佳。 「問心,在香港不懂英文不會死。」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傳意學部主任李慧慈(Ada)在訪問時對記者說:「真正的語境是你不懂該地的語言,你會『死』。」現在的年輕一代擁有大專學歷者比比皆是,學習英語的時間隨時超過20年,但她認為普遍家庭、朋輩、社會不能製造一個「不懂英語會『死』」的語境,平常生活只用到中文,變成雖然學習多年英語,卻只限於在學校,甚至在母語教學下,只能在英文堂學習,「否則可以不用英文,不會Aware。」她說。她舉出一個例子:港鐵火車?,廣東話的廣播是「請?左邊車門落車」,而英文會是甚麼?是不是「Get off the train」之類?原來是「Please alight on the left」,她反問:「你日日也接觸到,為甚麼不留意?」 因此香港的英語語境客觀條件雖然不俗,卻沒有一個必要的誘因讓人們沉浸其中,港人反而選擇繼續以中文作為生活的惟一應用語文,忽略環境中並存的英語。相反,Ada以新加坡作為例子,其多元族群文化,讓環境中存在的語言有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等,而各族群之間在接觸時,必須找出大家通曉的語言,即是英語進行溝通。這也就是除了政策使然之外,新加坡英語能力能夠力壓亞洲各國,以58.65分居榜首的原因。所以就算客觀上香港的英文語境如何改善,沒有「否則會死」的語境,普遍市民難以從中學習富於應用性的英語。話雖如此,雙語環境仍對某部分人產生刺激作用,「只幫到本身對語文很有興趣,精益求精的人。」她說。 鞏固雙語優勢 無可否認,香港人接觸英語的機會不少,但在電話訊息、社交網站溝通時,不少人只為求方便快捷,混雜了不正統,甚至錯誤的英語於其中,讓英語程度本已不高的人混淆了英語的真正用法,「溝淡了,又不是文盲,是『半桶水』。」及後她分享了一個例子:她在社區的接觸中,聽到一名大學生將「Common」(意思是常見)讀成「Comment」(意思是意見),她苦笑說:「Common這個字這麼Common也讀錯,比較令人驚訝。」對於年長一輩認為現今大學生英語能力明顯下跌,她認為可能是因為大專或以上的教育普及了,讓語文質素較低的學生也有進入大專或大學的機會,使整體感覺來說大學生的英語能力普遍下降,「但Elite(精英)的還是很Elite,要口語就口語,要書寫得體就書寫得體。」她補充說。 英語能力不佳,影響的不獨是引爆笑話,更重要的是影響個人就業和香港在經濟上的競爭力。「以前馬鞍山真的有馬鞍,現在有甚麼?」張志儉博士說:「我們惟一擁有的是人力資源。」香港沒有任何天然資源,連馬鞍山鐵礦這個香港惟一的工業礦山也在70年代終止,如果這?的人的工作和溝通能力低下,又如何保持亞洲國際都會之名和地區上的競爭力呢? 人力資源公司「ManpowerGroup」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徐玉珊小姐回覆本雜誌查詢表示,香港今年第三季總就業人數為380萬人,當中經常需要運用英語作為溝通的行業,如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資訊及通訊、金融及保險等就佔了大部分,在行業要求下,就算在寫字樓見工見一個普通文員,英文筆試、回覆客人英文詢問的技巧可謂必考部分,就算面試胡混過關,日後工作也必困難重重。 另外,也有人膚淺地認為,現今香港與內地經濟交往日益頻繁,應當以普通話放於首位,英語次之,這其實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香港的角色是中國與世界的接口。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副總經理兼首席人力資源執行官王利平曾在《經濟日報》的訪問中指出:「集團早已明白,海外專才對集團整體發展速度及成果,有明顯幫助。」並?他們教授內地員工,培育成為本土專才,當中特別是保險、證券及銀行發展方面與世界還有距離,而香港人本身有學習普通話和英語的先天優勢,加上固有的國際視野,是內地不少企業的羅致對象。不過,報道亦指出,經過超過30年的改革,中國本地人才不斷增加,於海外進修回國的「海歸派」的英語能力及國際視野未必遜於海外專才,所以5年後、10年後,港人到內地發展除了要和海外專才競爭外,難保在愈來愈多的「海歸派」或訓練有成的內地專才面前,仍能保持一如以往的優勢,而且這些專才可能反而成為本港企業招手的目標,屆時香港無論是本地人才和整體經濟競爭力也大不如前。因此,香港作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的接口,人們除了鞏固專業知識,更要加強普通話和英語的優勢,缺一不可。 不二法門:浸 其實香港的客觀情況一點也不壞,就以整體調查得分最高的歐洲為例,除了英國、愛爾蘭、這些英語國家外,便沒有像香港一樣同樣重視英語的國家。不過就如Ada所說,香港沒有「不懂英語會『死』」的語境,當然這是無可口非,只有家境較好的家庭能夠為送子女到國際學校讀書,製造英語語境,但張志儉博士仍能提供好方法:他和妻子自少對女兒說英語,使她自小掌握英語聆聽與說話技巧。4歲時,他把女兒送到本地的幼稚園讀書,初時她的同學回家對媽媽說有個新同學不懂說中文,「她現在7歲,用很純正的廣東話罵我,厲害過很多人,」張博士反問:「怎會不識(廣東話)?」他認為就是因為香港的語境是中文,所以與子女溝通時更應多使用英語,讓他們掌握好英語之後,當他接觸朋輩、社會的時候,語境就會自然地教曉他們中文。 當然,以上情況只是兒童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一般人的家庭根本未能製造較為理想的語境,孩子便長大了,以「半桶水」的英語能力出來社會工作了,所以除了放工之後抱?疲累的身軀到學校、機構進修外,也應當好好運用香港的客觀語境,「要提醒自己,香港社會盡量在很多方面提供這些東西(接觸英文的機會)給大家,惟有大家去拿取、去留意。」Ada說:「如果是在職人士我會給這個建議。」 然而,語境所培養的英語技巧是欠缺語文基礎的,當中文法、詞意、句子結構、口語與書面語夾雜等情況常見,不能當作正統學習或改善英語的惟一方法,「要Systematic(系統性)的改進,無辦法,一定要去上堂。」Ada說。大家身邊可能總聽說學英文的方法只有一個:要浸,所以如果大家真的想學好英語,為了自己的就業前途,除了浸淫於書本中之外,亦要盡量浸淫於較佳的語境之中。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