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延續奧運精神

延續奧運精神

  • 17 Aug 2012
由倫敦主辦的第三十屆奧運會,剛於歡呼聲中閉幕,花了四年時間備戰的運動員,不論獲獎與否,早已踏上歸途。然而奧運精神並不因此消失,運動員憑?鍛鍊時養成的刻苦精神,為再戰下一屆的奧運而努力;即使是退役,運動的意志也可放諸事業、生活以至公益服務上,在社會上發揮體育精神。2008年殘疾人奧運會馬術比賽香港首位及唯一代表葉少康及前中國女子排球代表隊主攻手孫玥,兩者經歷過艱辛的運動生涯,奧運後繼續在香港發光發熱。


馬上馳騁 體現無限可能


「別以坐在馬上很舒適,其實坐在馬背上一會就會開始喘氣,像游水一樣,策騎者需要優良的體能及耐力。」2008年殘疾人奧運會馬術比賽香港首位及唯一代表葉少康,雖已從比賽的最前線退下來,但仍堅持定期練習心愛的馬術,保持矯健的身手。


未及一歲,葉少康因發高燒引致大腦痙攣,雙腿從此不能動;這並沒有減少他好動活潑的個性,從大學時代起:潛水、獨木舟、乒乓球都是他的強項。至2001年正式學習馬術,短短兩年後,就於日本摘下亞太區暨日本全國傷殘人士盛裝舞步賽冠軍,隨後參與多個大賽並晉身殘奧;除了在本港,他還會跑到英國等地集訓,出力出時間還要出錢,當中的毅力與決心,正是奧運所表彰的拼搏精神。


葉少康對待馬術運動的專注與認真,跟他開拓事業的態度同出一轍。大學統計系畢業後,他學以致用,先後服務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與此同時,好學的他一直沒有間斷地進修:專業課程如會計、精算、心理等等不在話下,先後於1998及2004年,以兼讀形式於香港城市大學及中大完成兩個碩士學位。


嘗試勝於自我設限

他從不安於舒適地帶,當他在大學工作了六個年頭後,毅然離開,全身投入自己與友人一手創辦的非政府組織「香港復康力量」,擔任總幹事一職,為殘障人士服務,創社會企業的先河。在他任內的短短四年間,中心訓練的殘障人士,承接港大民意調查中心的電話調查工作,由開始時的兩個中心,發展至七個;別人眼中沒可能的事,落到他手中都變成了事實。他說:「別人沒想過不代表沒可能,只在乎自己是否願意投放時間去嘗試、去實行。」


至2005年,他又一次挑戰自己,創業當起老闆來。發展至今,葉少康是三間公司的CEO,包括一間從事市場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顧問公司,一所從事環保照明及一間電子零件開發,生意層面廣泛,不得不叫人佩服,而他卻謙稱:「慶幸我選擇了創業之路,假如我是打工仔,在08奧運前一年,相信沒有僱主容許我一星期四天花半天時間進行馬術訓練,更要停職三個月到英國集訓吧!」他能夠取得殘奧馬術比賽的資格,全靠義無反顧、專心一致的信念。


施長志向 騁志人生

經過殘奧的洗禮,公司又走上軌道,葉少康靜極思動,發動新點子,希望將經歷與能力貢獻社會。去年底,他跟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騁志發展基金」,致力服務肢體殘疾的青年。他說:「在香港,殘疾青年在就業上一直面對巨大的挑戰。調查指他們在高中畢業後首年的失業率高達97%;缺乏工作的機會不但削弱殘疾青年的自信心,亦為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身為過來人,葉少康寄望以自身經歷及集合有心人的力量,組成「騁志發展基金」,改變現狀。他說:「基金主要透過愈見普及的網上科技平台,創造就業機會,同時提供培訓、指引及傷健共融活動,增強殘疾人士的競爭力,重投勞動市場,發揮個人潛能。」


到今天,葉少康始終非常感激馬術運動,啟發他為年輕人貢獻更多:「參與2008年殘疾人奧運會馬術比賽,我有機會策馬奔馳,馳騁大地,享受比賽場上的歡呼聲;由上馬的一刻開始,我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體驗生命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我深刻體會到勇敢踏出第一步,忘卻雙腿傷殘的事實,積極擁抱挑戰,施展才能帶來的滿足與快樂。我希望將這份信念延續開去,令每個人都可以騁志──施展志向,找到自己的夢想。」


葉少康檔案

現為恆源動力有限公司、商策顧問有限公司及誠信通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城市大學榮譽院士。為2008年殘疾人奧運會馬術比賽香港首位及唯一代表,同年北京奧運會香港區火炬接力火炬手。社會公職服務包括平等機會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公民教育等多個委員會的委員,香港城市大學城賢匯創會會員;他積極推動殘障人士體育運動,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發榮譽勳章。







球壇美女 付出不求收穫


跟香港的運動員不一樣,中國內地的運動員猶如一份終身職業,如每屆奧運的亮點──女子排球,中國隊的成員從小受訓,由縣至省,直至獲挑選成為國家隊成員,可謂窮半生的努力,就是為了代表國家爭光;球員承受的壓力與艱辛,非一般人所能想像。


曾三度代表中國女排隊出戰奧運的主攻手孫玥,身高一米八六,超凡的球技為她贏得「小老虎」之稱,加上一幅美人胚子,成為多少球迷追捧的偶像。孫玥生於南京一個運動世家,母親是江蘇女排省隊職業球員,父親也是運動教練,八歲開始在課餘時間參加業餘體校的訓練。至1990年,孫玥首次晉身成為江蘇女排隊主力球員。第二年,當她踏入18歲成人之年,獲邀正式加入中國國家隊,首次離開家鄉,到北京集訓。


一周六天半 刻苦集訓

她還記得初抵北京,教練便說:「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又?她買一隻特大的碗盛飯;孫玥當時心想:「國家隊的訓練是怎麼樣的?要吃多少才補充體力?隊中許多明星級的師姐們,我年資這麼輕,怎樣才可以有好表現?打得不好,又會連累全隊……」


集訓開始了,孫玥回憶:「每天八時半至十一時半練習,吃飯午休後,又從二時半訓練至六時,晚上在宿舍偶然看看外國球隊的賽事錄像,了解別人的打法,晚上十時就寢,沒什麼娛樂,只專心打球。」每星期訓練六天半,她帶點滿足的語氣說:「每星期都有半天休息時間的。」對香港年輕的一代人來說,一周只有半天的休息日簡直是天荒夜談!但對一位國家級運動員來說,一星期放半天假是平常不過的待遇。


1992年,孫玥首次代表中國女排出征巴塞隆拿奧運。「當時的壓力大得很,幾位師姐因傷患無法出賽,我們又沒有大賽經驗,開始幾場比賽打得很不理想,連續輸給古巴、荷蘭之後,我們小組出線的希望已是渺茫,最終連前六名的資格也失掉。」


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她回想那段日子,耳邊彷彿猶聽到隊員在浴室洗澡時偷偷哭泣的聲音:「在奧運村內,走廊上的電視,每天都報導即日各項比賽的成績,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煎熬。每逢有運動員前來安慰,就勾起一陣刺痛;畫面播放別人站上最高領獎台激動的樣子,心裡更不是味兒。」


人生首次踏足奧運競賽場,就遇上滑鐵爐的一役,重創之下,孫玥深刻體會到「付出,是不一定有收獲的。」的道理。這個不公平的現實,絕對是個放棄的藉口,但成功者往往能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將事情轉化成重新起步的理由,從挫折中站起來做出更佳的成績。


「既然付出不一定有收獲,那麼平日的鍛鍊,不就應該付出更多,才有贏的機會嗎?」當時19歲的孫玥重新振作,跟隊友加緊鍛練,中國女排終於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一掃頹風,奪取銀牌的驕人成績。她說:「年輕遇到挫折,也許是好事,因為可以愈早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磨練堅強的意志。」


及後,她再度參與2000年悉尼奧運,縱使跟冠軍依舊無緣,但身經百戰的她只視之為一種人生經歷,畢竟人成熟了,責任與目標隨之改變:「早年多得師姐及教練們的支持與提攜,激勵我繼續撐下去;當我第三次代表國家參加奧運時,我希望薪火相傳,能夠帶領新血參賽,給她們信心與安慰,延續中國女排的光輝,已經很好了。」


堅持、果斷、不輕言放棄

退役後,孫玥重返校園,在南京大學完成新聞學學士課程,同時跟來自香港的男朋友結束愛情長跑,於2007年結婚;去年來港定居後再添一名小寶寶。因?奧運的活動,她認識了葉少康,為他創辦的騁志發展基金擔任義務工作,服務青年、殘疾人士、少數族裔等,跟其他人分享運動員無懼挫敗的精神,給社會注入正能量。


最後,問她會否期望女兒長大也當運動員,她說:「當不當運動員也沒所謂,待她大一點,會由她自由選擇兩項運動,玩什麼都可以,但總之選定了就不能放棄!」


這位一代排球女將,當了媽媽後,將堅持、果斷、不輕言放棄的運動精神,無悔地傳給下一代。


孫玥檔案

前中國女子排球代表隊主攻手,祖籍江蘇鎮江,曾代表中國參與1992年巴塞隆拿、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及2000年澳州悉尼三屆奧運會;先後獲得亞特蘭大奧運會亞軍、世錦賽亞軍、世界盃季軍、亞錦賽冠軍、亞運會冠軍等,個人獲得最佳得分手、最佳防守、最受歡迎運動員、最有價值運動員等榮譽。2000年赴意大利職業聯賽打球三年;回國後入讀南京大學新聞系,2008年5月擔任奧運火炬傳遞南京站火炬手。現隨丈夫定居香港。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