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青少年支援常規化 增資源人手應對 精神健康服務需求疫境飆升

青少年支援常規化 增資源人手應對 精神健康服務需求疫境飆升

  • 17 Apr 2020
鑑於社會對精神健康及康復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預算案》擬提供足夠資源,加強精神健康服務,為精神受困擾人士提供適切支援。
鑑於社會對精神健康及康復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預算案》擬提供足夠資源,加強精神健康服務,為精神受困擾人士提供適切支援。
鑑於社會對精神健康及康復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預算案》擬提供足夠資源,加強精神健康服務,為精神受困擾人士提供適切支援。
社署在各區成立共二十四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服務點,為精神病康復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及其家人、照顧者和區內居民,提供一站式地區為本的社區支援服務。
鑑於社會對精神健康及康復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預算案》擬提供足夠資源,加強精神健康服務,為精神受困擾人士提供適切支援。
有業內人士喜見政府於2017年展開「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畫」,為公營普通中、小學提供的「學習支援津貼」,增強醫、教、社三方的專業人士的溝通和協作。

鑑於社會對精神健康及康復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預算案》擬提供足夠資源,加強精神健康服務,為精神受困擾人士提供適切支援。有業內人士坦言,未來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需求有持續上升趨勢,提供相關服務的醫護及社區人員更見短缺。今期《JobMarket》專訪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機構,了解業內人才的需求情況,並訪問開辦精神科護理學課程的院校,探討護理人員的工作及就業前景。

 

 

本港精神健康服務一直備受關注,據今年1月港大醫學院一項為期十年港人精神狀況觀察性研究顯示,以全港有六百三十萬成年人計算,去年有多達七十一萬人患有疑似抑鬱症,現時患有疑似抑鬱症的成年人比十年前增加了五十九萬人;相較2015年底,去年約增加了一百九十萬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症狀,懷疑創傷後壓力症患病率約為百分之十三,相當於約八十一萬人。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復康)郭俊泉坦言,2018/19年到醫管局求診的精神健康個案達二十五萬宗,「港人近來受社會事件及疫情影響,精神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未來對相關支援服務的需求更有上升趨勢。」以他的觀察,精神健康服務中最缺乏醫療及社區系統人手,包括精神科醫生、社工及治療師等。

 

 

隨着求診者及需要支援服務的人愈趨增加,社署於2018年在全港設立由非政府機構營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他建議政府按求診個案的比例設定長遠規劃,以應付支援服務需求的增幅。

 

 

設24個綜合社區中心服務點

社署在各區成立共二十四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服務點,為精神病康復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及其家人、照顧者和區內居民,提供由預防以至危機管理一站式地區為本的社區支援服務,包括個案輔導服務、日間訓練、朋輩支援服務、臨牀心理服務、治療小組及訓練;外展探訪服務包括家訪、關懷探訪、職業治療服務等,以及公眾教育活動等。在2016-17至2018-19三個年度,全港綜合社區中心分別服務逾二萬七千、二萬七千六百及二萬八千三百名精神病康復者或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

 

 

政府於2018-19年度額外增撥約三千一百四十萬元全年經常開支,增設十二個臨牀心理學家職位和增加二十四名社工,加強對精神病康復者、懷疑個案及其家人的專業支援;2019-20年度,政府亦增撥約五千六百萬元全年經常開支,把服務對象擴展至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中學生,並會增加綜合社區中心的人手,透過個案輔導、治療小組或活動,協助有需要的青年患者過渡至合適的成年支援服務。

 

 

社署於2018年3月將朋輩支援服務常規化,透過十一間營辦綜合社區中心的非政府機構提供共四十個全職職位,讓受過訓練的精神病康復者以面談、電話、外展探訪等方式,為精神病患者及其家人或照顧者提供支援;通過籌辦小組及精神健康公眾教育活動,加強公眾人士對精神病康復者的正面認識及接納。

 

 

擴展協作計畫範圍 增跨專業團隊人手

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人士,提供全面和具連貫性的醫療服務,醫管局精神科以綜合和跨專業醫療團隊,包括醫生、護士、臨牀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醫務社工等,按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需要,提供住院、門診、日間康復訓練及社區支援服務,亦會轉介個案至其他相關機構,並與區內社區夥伴合作,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截至2019年3月31日,醫管局精神科共有三百五十一名醫生及二千六百七十名護士。

 

 

該局設有由多個專科醫護人員組成的跨專業團隊,為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及早識別、評估及診治服務,並提供一系列治療服務和訓練,提升患者的語言溝通、社交、情緒管理、解決問題、學習及生活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亦會為患病兒童及青少年的家長和照顧者,提供有關病症的知識,讓他們更深入了解患者的症狀和治療需要。醫療團隊會與早期訓練中心或學校保持緊密聯繫,按兒童及青少年的發展需要提供支援。

 

 

在2016-17及2017-18學年,食衞局聯同教育局、醫管局及社署合作推行「醫教社同心協作計畫」,為九龍東及九龍西聯網內,每所參與協作計畫的學校建立跨專業平台,進一步加強社區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支援;在2018-19學年,更將有關計畫的服務範圍,擴展至醫管局所有提供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的五個聯網。醫管局在2019-20年度再推展計畫到更多學校,並為有提供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的全部五個服務聯網,增加跨專業團隊人手,包括於五個服務聯網各增聘一名醫生,加強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服務。

 

 

提供深層治療 辦雙軌小組支援家長

近年本港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愈益增加,據食衞局《精神健康檢討報告》的數據顯示,高達百分之五十成人所患的精神病,都是在患者十四歲之前開始出現;研究估計就讀高中的青少年的患病率為百分之六點九有焦慮、百分之六點八有對抗性行為障礙,以及百分之一點三有嚴重抑鬱症。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1989年成立輔導中心,旨在為三至十八歲的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專業輔導服務。該會服務總監莫家強稱,該會現時有兩名臨牀心理學家及一名教育心理學家,為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作深層精神健康治療;在一千名員工中,約有三分之一為社工。該會會為修讀相關學科,但未有實習經驗的員工提供在職培訓,如邀請精神健康專家提供臨牀督導培訓,分享服務經驗及個案分析;亦會讓員工參與海外培訓會議,加強對支援服務的認識及經驗。

 

 

他續稱,該會曾獲得外來機構的資助,為確認患有抑鬱症或因精神狀況影響學習的學生,提供小組活動支援服務;亦會提供預防及教育的服務,如開設家長雙軌小組,協助焦慮兒童及其家長減低患上抑鬱症的機會。另外,該會曾舉辦全港兒童健康比賽,邀請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醫生及護士等,為兒童進行精神健康測試,並轉介有輕度精神需求的兒童到心理教育小組,嚴重者則會讓他們到輔導中心進行治療。

 

 

為預防學生自殺及加強學生心理健康,莫家強喜見政府於2017年展開「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畫」,為公營普通中、小學提供的「學習支援津貼」,增強醫、教、社三方的專業人士的溝通和協作,協助學校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去年實施的「一校兩社工」亦有助學校及早辨識、支援及跟進有精神健康狀況的兒童及青少年個案。

 

 

登記護士起薪逾二萬五千元

現時有不少機構為精神病康復者及其家人提供支援服務,包括設立中途宿舍以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明愛樂晴軒高級督導主任卓素珊(Christine)表示,中途宿舍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過渡階段的住宿照顧,「假如搬進社區後精神狀態出現不適應,亦可回到中途宿舍接受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如自理能力及藥物訓練等。」她續指,ICCMW為區內精神病康復者及其家人提供支援服務,包括進行家訪、個案輔導、病發緊急送院、家屬支援服務等。

 

 

Christine負責管理的中途宿舍及ICCMW,分別曾招聘兩名及一名精神科登記護士,主要負責進行外展及家訪等服務,「申請人必須要擁有獨立工作的能力,以應付及處理突發情況。」她續指,該機構會為新入職員工提供在職培訓,並於入職初期與現職同事組成外展隊,培訓他們日後獨立工作的信心。

 

 

該機構ICCMW登記護士的上班時間為星期一至六,不需輪班及通宵工作,薪酬按非政府機構一般職位之薪級點。「由於非政府機構請人難,普遍會提高兩個薪級點,起薪二萬五千五百四十五元,頂薪為四萬六千六百五十五元。」

 

 

申請人背景多元 按面試表現挑選

本港護理人手向來短缺,為培育精神科護士新血,香港公開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開辦「精神科護理學高級文憑」課程。其系主任暨副教授黃家輝博士表示,該課程獲香港護士管理局認可,學員畢業後可申請成為精神科登記護士(EN)。「課程共設六十名學額,當中三十名學員可獲社署資助全額學費。他們必須在兩年內完成課程及達至畢業要求,並簽署承諾書表示願意在受訓完畢後,不少於連續兩年於提供安老服務、康復服務、家庭及兒童服務,以及感化服務的社福界,非政府或私營機構任職登記護士。」

 

 

黃博士續稱,兩年全日制課程緊湊,內容包括基礎護理實務、精神科護理介入措施等,每年設有三個學期,包括於暑假期間進行實習,以完成合共為期三十四周的臨牀實習。他坦言,該課程申請人背景十分廣泛,「有從事記者、銀行業,甚至博士生來報讀。」申請人只要符合入學資格均可報讀,其後會根據面試表現來挑選學員。

 

 

他又指,EN會在註冊護士(RN)的督導下履行護理職務,屬輔助角色;RN則較多處理文書、策劃及領導工作。「其實很多EN工作了一段時間,都會尋求晉升空間而報讀轉制課程,以取得RN 執業資格。」他強調,約七成學員畢業後會投身私家醫院、安老院舍等;二成多會投身醫管局,百分之一至二會選擇繼續進修。



相關: 精神健康服務, 精神科護理學, 社區中心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