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
小食和藝術原創結合 地道小食店創意突圍

 

地道小食店開得成行成市,新加入的店鋪要想分一杯羹並不容易。原本從事成衣業的Louis與搭檔便想到結合小食和本地創作,開闢一條新的創業路。

原本從事成衣業的Louis﹐兩年前毅然轉行到樓上Cafe工作。汲取了一年飲食業經驗後﹐今年他決定跟朋友開小食店﹐但不是旺角開到成行成市那些魚蛋?雞蛋仔?珍珠奶茶店﹐而是推廣本地設計和創作的小食店。

「我的搭檔從事軟件設計﹐對自家創作有一份堅持﹐我們希望開一家有理想的小食店﹐賣小食同時推廣本地原創﹐所以設計了自己品牌的代言公仔『eska』。我們的小食店亦比一般街鋪大﹐顧客既可外賣﹐也可進來『立食』﹐與朋友聊天和欣賞本地創作﹐因為我們會擺放一些IVE學生或本土創作人的作品。若創作人願意﹐也可寄賣作品。」

等候過程 最佳購物時間
Louis說,把小食店名為「生活創庫?隨食」,是希望融入顧客的生活。不過,她坦言,因為剛開業,未有足夠時間搜羅本土設計,因此暫時店內只擺放韓日精品,「其實不少來買小食的學生或OL,都有興趣看和買」。的確,小食都是新鮮即叫即做,等候過程,就是最佳購物時間。

新店位處炮台山英皇道,附近有學校和大型商業中心,學生和上班族是基本客群。但Louis指出,開店初期還是要「拍蒼蠅」:「這?人流雖多,但附近亦有不少食肆,最大問題是很多人不敢進來,可能我們概念較新,門面設計跟一般小食店不同,定位不夠清晰。」

後來,她在店外擺放傳單和小食相片架,又找人在附近商業中心派傳單,並增設外賣服務,情況才逐步改善。「現在最繁忙是下午四時後,因學生放學、上班族放工,加上附近有酒店,晚上有不少內地旅客,他們喜歡叫甜品,所以我們增添高凳,讓他們可以坐下吃,聊聊天。」

修改餐單 留意顧客需要
Louis雖非飲食業出身,但愛吃、愛煮也愛旅行。他把自家創作的小食,以及遊歷時品嘗過的難忘地道小吃或飲品,都加入新店的餐牌中,「我們主打是奶昔,尤其士多啤梨奶昔。在美國,奶昔很受歡迎,但香港的反應向來一般。後來我發現不少女性怕致肥,所以我們堅持用低脂鮮奶」。小食店還提供布甸、脆豬(不同口味的鬆脆豬仔包)、糯米雞翼等,價錢由八至二十多元不等,「我們會陸續加入更多甜品款式,畢竟顧客都愛吃甜品」。此外,餐單也會加入主食,「不少打工仔,午飯時間都想飽肚,所以會加入長通粉之類食品」。

開業至今約三星期,她坦言,目前還是守業階段,生意額未穩定,租金支出是一大負擔,「我們總共投資了六十萬,當中預算了要守兩三個月,目前每日生意額較預期中少,但我們仍希望半年內回本」。她不諱言,由於目前要長時間顧店,未有時間搜羅更多本土設計,「希望漸上軌道後,可以真正實現理想,推動本地創作」。


創業秘笈

香港市務學會主席嚴啟明認為,雖然店主有理想推動本地創作,但做生意不能以興趣為先、市場為後,有市場觸覺最重要。「該店環境好,可以立食或坐在店?食,比其他街鋪優勝,但始終要小食好味,擺放本地設計,只能是增加或吸引人流的方法。若附近有多所學校,學生是主要客源,可考慮跟學校合作,將一些學生創作的藝術品,放在店?展覽,吸引學生光顧。」他又指出,店主可嘗試在店前搞試食,廣招客源之餘,也能為店鋪清晰定位,「憑店名或裝潢,街客未必知道店鋪做甚麼生意」。


本文摘自2010年12月3日
《星島日報》A18每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