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語文閱讀 |
|
處理讀寫默難關 輕鬆學好中文
香港人大部分生活和工作均須運用「兩文三語」,家長尤其刻意培養子女的英語能力,從小為他們安排各式各樣的英文課程如拼音、文法、遊戲小組及創意寫作等,以打好語言基礎,應付日後挑戰。本港社會的語言環境以中文為主,令家長誤以為子女可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中文,因而投放較少資源讓孩子學中文,逐漸形成「重英輕中」的風氣。
然而,首屆中學文憑試成績公布後,家長須重新審視子女學習中文的重要性。在新高中學制下,考生須應考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四個核心科目,並依次序取得「三三二二」成績,才合乎申請入讀大學的最基本要求。在首屆文憑試中,部分名校生儘管在其他科目表現理想,但因未能在中文科取得三級成績,未能升讀本地大學學位課程。
以位於九龍城的民生書院為例,雖然首屆文憑試有近九成八學生可繼續升學,但普遍表現也是「英強中弱」,七成一學生在英文科考獲第四級成績或以上,較中文科的四成六多;更有三名學生雖在部分數理科目考獲五**或五*成績,卻因中文科僅獲二級成績,所以只能修讀副學士課程。聖保羅男女中學情況相同,只有四成二學生在中文科取得第五級成績或以上,較英文科的八成少近一半。
小學課程改革惹禍
初中生讀寫能力倒退
小學中文科課程改革不斷,政府曾於一九九○、一九九五及二○○四年分別推出「小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綱要」、「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及各項補充文件,期望提升小學生的語言及思維等能力;全港小學更於二○○六年九月開始正式使用中文科新課程至今。雖然有學者稱讚有關課程改革有利學生學習中文,但部分中學教師表示學生的中文能力未有因此全面提升,反而出現退步情況。
○四年指引 重技巧輕內容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何文勝分析,○四年新課程指引的概念較九十年代課程綱要簡要、全面和多元,強調學生的語文和思維能力訓練,所以他認為新課程是一個進步,但當中仍有不足之處,令不少中小學生的中文水平未能穩步上揚,「做好語文教學,須達到四
個原則,包括『定性、定向、定量和定序』,但新指引仍未做到『定量』和『定序』,即是沒有明確說明要學多少東西或學習的先後次序,令大部分中小學生經常重複學習中文內容如字詞、句練和篇章大意等。」不過他強調,普遍學生的中文「聽、說、讀、寫」能力在課程改革後,均有所提升,「新課程強調學習過程,注重能力訓練,如教學生透過找關鍵字和中心句等得出段意;有別以往課程只求結果,叫學生抄段意,然後背。以往學生懂得答問題,或只因為他們記性好。」
初中生背誦能力弱
但有現職中學中文科教師表示,普遍初中生的中文語文水平下降,影響學習。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李潔儀指,因不少學生在小學階段毋須背誦,即使要背也只背句子,而非整篇文章,故導致現時大部分初中生均缺乏背誦能力,繼而影響寫作及整體中文水平,「我有時要求學生背誦經典文章的其中一兩段或一些好文好句,希望他們可以『有墨水』,幫助日後作文;但整體學生往往要花很長時間才背熟。」而且,她發現普遍學生的文化涵養偏低,部分甚至未能掌握成語,更遑論學習文言文;加上小學沒有抄寫式功課,學生失去恆常的寫字訓練,升中後寫字筆順錯誤,甚或錯字連篇,導致失分。
愛看淺白書籍 思想變簡單
另一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鄭主任則表示,普遍初中生除了在說話方面較以往進步外,閱讀和寫作能力卻較以前弱,她認為近年初中生的閱讀口味改變,令閱讀和寫作能力下降。她指,初中生由以往閱讀用詞華麗的經典名著,改為看淺白簡單、字量較少的小說和繪本等,「以前中三男生可能已經讀畢《三國演義》或金庸一系列作品,但問現在的初中甚至高中生,他們可能只看過改編的電視劇。」閱讀與寫作能力關係密不可分,學生的閱讀層次和深度下降,容易令他們的思想變得簡單,直接影響寫作表現,「他們用的辭彙淺白,內容亦較千篇一律。」
李老師亦認同中學生閱讀及理解水平下降,與閱讀習慣有關。她批評部分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流行小說,行文及字辭運用欠佳,加上不少學生只留意情節,忽略欣賞結構和描寫手法等,因此未能透過閱讀提升中文水平。
把握前中後階段
閱讀能力升級
要孩子成功掌握一種語文,須在閱讀、寫作、聆聽及說話四方面有均衡發展,缺一不可。有私人中文教育中心發現,普遍學生的中文閱讀和寫作能力均呈下降趨勢,與前文中文科老師的意見不謀而合。專辦中文課程的香港漢一語文研習學校校長Davin表示,不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最常見的中文閱讀問題是未能抓緊文章重點,故答題時經常「一句起,兩句止」,他建議家長從小針對培養子女的中文閱讀及寫作能力,避免升讀初中時才「亡羊補牢」。D a v i n建議把中文閱讀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適時運用不同知識與技巧,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
讀前詳細了解文體
首先,孩子在閱讀文章前,先要了解「所讀為何物」,包括常見的記敍文、描寫文、說明文和議論文等。Davin指,不同文體的敍述結構、寫作手法及設題方法均不同,若想輕易抓緊文章重點,須還原基本步,清楚了解文體的鋪陳,「以議論文為例,一般先在文章初段立論,然後在之後的段落提出論據,並在末段提出結論,甚至重申論點;而描寫文或在文內各段分布包含直接、間接、語言及心理等描寫手法。」因此,學生須先確定文章體裁,才能逐步分析文章內容和重點,並詳細寫出及解釋答案。
讀時運用閱讀技巧
不少學生閱讀密密麻麻的文字時,不知從何處取得答案。故此,想孩子有效閱讀和消化文章內容,須先讓他們掌握不同閱讀技巧,包括辨識關鍵字、抽出文章首段和末段中心句及「先讀問題後讀文」等,才可準確抓緊文章重點。大部分閱讀理解的問題均有不同設題重點,例如考核學生的推斷能力、總結能力及對描寫手法的認識等,所以學生可先圈出問題的關鍵字如「第四段」、「感受」及「環境、顏色和位置」等才閱讀文章,務求在最短時間內找出正確答案。Davin又提醒,看文章時須格外留意首段和末段,有助理解文章,「此兩段通常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時亦包含一些說理句子。」閱讀時亦可圈出關鍵字,有助取得文章重點。
讀後多參考散文作品
要小朋友長遠提升閱讀能力,不二法門是多閱讀書籍,學習其他作者的主題構思及寫作技巧等。Davin建議,孩子可先選取其他小學生的文章閱讀,「不少小學會出版學生的優秀作品,小朋友可多讀這類作品,一來學生的背景較相似;二來用字遣詞的程度與學生相近。」相信孩子閱畢作品後,較易運用和模仿當中字詞及寫作技巧等。而且孩子在選取作品類型時亦以閱讀散文為佳,可更易吸收文章的精華,「散文的篇幅較小說的短,所以小朋友較易閱畢整篇作品;而且散文的用字和結構相對精煉,不像小說大多用情節吸引讀者追看。」
三管齊下
提升寫作能力
閱讀與寫作能力息息相關,所以當孩子的閱讀能力下降,寫作表現也必每況愈下。Davin坦言,不少小學生的寫作技巧欠佳,只懂重複使用簡單的辭彙和單一寫作手法陳述故事,相當平淡乏味;有些甚至未能寫出通順文句,令文章質素大打折扣。部分學生更缺乏創意,不但題目傳統保守,橋段更缺乏新意,導致文章的可讀性大減。Davin認為要對症下藥,從文法、寫作技巧及創作題材三方面入手,提升小朋友的中文寫作能力。
熟習文法認識詞性語序
學習任何語言時,應先掌握其文法及結構,才可得心應手運用。但本地小學在教授中文語法方面,普遍着墨不多,令小朋友甚少正規和嚴謹地學習中文文法和結構,以致常常寫出有語病的文句。Davin建議小學生應學習不同詞語的詞性,包括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確保他們恰當地組合詞語,「要了解中文形容詞會放置在名詞前面,如『晴朗的天氣』。」學生亦須了解中文句子的語序,才能寫出通順的文句,「初小生要先掌握基本的『主、謂、賓』概念,即是我(主語)吃(謂語)了晚餐(賓語);然後因應程度學習『定、狀、補』概念。」
掌握技巧增加詞語句式變化
無論是小學生或是中學生寫的文章,均常被老師詬病用詞過於簡單和寫作手法欠新意等。Davin坦言,不少小學生只懂用「非常開心」來形容愉快的情緒,建議多用同義詞如「興奮極了」及「雀躍」代替;部分學生經常使用陳述句展開文章,例如寫「記一次你去遊玩的經歷」,就以「今天,我和爸媽到主題公園遊玩」作開首,令文章缺乏吸引力。Davin教路,同學可運用不同寫作技巧如設問、反問及引語等,增加文句的多樣性及豐富內容,「例如高小生寫遊玩經歷時,可利用引語『快樂不知時日過』引入文章。」他又表示,小學生可按主題適當背誦不同字詞及諺語如「天空與蒼穹」及「陰影與陰霾」等,提升文章質素。
創新題注入時事元素
小學生的人生體驗有限,生活往往離不開家庭與學校,創作題材和意念難免有限制。Davin提醒學生多留意時事資訊,把別人的故事和經歷添加在自己的作品?堙C例如創作題目為「一個尊敬的人」時,同學可棄用傳統的題材如孫中山先生和岳飛,改用蘋果創辦人喬布斯或港人英雄黃福榮的故事,增添選材的新鮮感。他又指,作品內容直接影響質素,故此須破舊立新,多花心思構想情節,「想寫一篇關於『好人好事』的文章,不一定要說同學生病了,主角便幫忙送功課;可改成同學的電腦壞了,主角運用電腦知識替同學復原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