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PDF
網上揭頁版
iPad高清版App Store下載

 
 
 
目錄 < 返回首頁
高學歷農夫 實踐綠色生活 種本地菜傳低碳信念
愛大能容 李武凡有求必助
永不說永不 黎力誠
創業三重奏 打造港版「無印」
玩花式劍球 加強手眼協調
驚喜宮廷宴 莫斯科潮食
心繫露宿者 髮型師「沙跑起義」
東南樓 Art Hotel 建藝術平台
職場升呢 - 數據分析是企業不可或缺的元素
智富增值 - 公司盈利增長 克服高位賣出
職場Q&A - 把握時間留意台灣聯招期限
個性全面睇 - 嚴以律己
書評
全球媒體變革 浸大傳理 培育複合型人才
不一樣的監護人服務 Ma Shuk Ying UK Guardianship Service
為SEN孩子們尋找機會發展所長
推介課程總覽



碩士
Master of Science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香港浸會大學

Master's Degree Programmes
Kaplan Higher Education

Taught Postgraduate Programmes for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s
香港浸會大學

學士 More
Fire Engineering Programmes (Part-Time)
CityU - School of Continuing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兼讀制學士學位課程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SPEED)

榮譽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
香港珠海學院

證書
PMP & PMI-ACP 免費模擬課堂
Informatics

其他
Cyberport Career Fair
Cyberport

ERB「人才發展計劃」課程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免費換領《海外升學指南》
Dadi Overseas Studies Service Centre

海外升學 More
Cardiff Sixth Form College / Queen Ethelburga's Collegiate / Oxford International College
Global Education Group

Intensive English + A level Courses Admission
Bexhill 6th Form College

加拿大魁北克省2年PEQ留學+移民專案
IFP Holdings Limited

也許,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在於別人看不到的角度,他們都看到了,好似常被謔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人人覺得藝術無得搞,卻被黎力誠視為未開發的藝術金礦,發展潛力無限,「香港會好像倫敦一樣,成為下一個文化藝術同樣蓬勃的出色城市。」為開拓藝術處
女地,他去年初遠道飛來港執掌該學院,發現港青們的小宇宙確實滿載主意,學生與這位蜚聲國際的藝術大師切磋絕不遜色,有時黎力誠被教番轉頭,他毫不腼腆,反而沾沾自喜稱讚學生青出於藍。香港的藝術氛圍今日無,難保將來都無,「未來是未知之數, 未去嘗試之前, 永不要說『永不』。」他鬼馬地說。

空氣似水
走進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教室,彷彿是走進藝術大觀園,到處擺放精美絢爛的作品,門外漢看在眼內,但覺深不可測,在黎力誠眼?卻好比空氣與水,是生活中必要的部分。他踏入玻璃製作室時,突然興之所至,立刻脫下西裝外套, 拿起「架生」,像變魔術般即席製作一隻玻璃杯,藝術品在他股掌之內,就是如此隨意、隨心。

黎力誠回頭看見目不轉睛的記者,便指?身旁大汗淋漓的女士,輕輕笑說:「其實燒玻璃的技巧是向Sunny(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王鈴蓁博士)學習的。」

從事藝術與教育工作二十五載的黎力誠,曾任英國金斯頓大學金斯頓藝術學院副院長(研究)和藝術研究所所長,期間創辦一系列文學碩士和藝術創作碩士課程,「大師級」如他也有不恥下問的時候。也許在藝術國度?,從來沒有「滿師」的一日,它不似醫生、律師等專業,有特定的路向,技能及專業領域涉獵得太廣,從業員需要互相觀摩,磨煉彼此的藝術造詣。在教學相長的過程?,正好為本港年輕人平反,「未來香港前,聽聞港青被評為欠缺創意的一群。真正履新後,見到系內五百五十多位學生都是才華與創意兼備。」黎力誠滿意該系每一位高足的表現。

汗水做飯
「不少就讀藝術的香港學生,都先要過父母一關,說服他們自己所學的專業不是無出路。」俗世人看藝術家,總認為他們是不吃人間煙火,但黎力誠卻相當「貼地氣」,深明文化沙漠的香港,藝術常被謔稱是「不能當飯食」,藝術系學生克服不少家庭阻力才能展開翅膀追夢,「學生們願付出汗水,用表現爭取別人的支持。他們都有自己的堅持,非常努力而且創意滿分。」黎力誠邊說,邊帶記者欣賞學生作品。

藝術路並不好走,客觀環境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更重要是自己「睇死」此路不通,局限自己,「藝術是小眾的行業,注定是難。但未來是未知之數,未去嘗試之前,永不要說『永不』,因為未行過,你永不知將會得到甚麼。」他期盼學生時常對藝術工作抱有熱誠,即使面對失意也不要輕易罷休。

他還寄語所有父母:「或許有些父母認為藝術不能賺錢,但香港的文化藝術正不斷發展,今天未成氣候,但不代表明天也不能,藝術是一門有趣又精采的行業,香港會好像倫敦一樣,充滿機遇,成為下一個文化藝術同樣蓬勃的出色城市。」

黎力誠的藝術基因與生俱來,皆因他父母本身就是藝術家,從小就接觸到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在父母的工作室度過不少成長時光,藝術自然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長大後順理成章在英國修讀畫畫及雕塑。

突破框框
他打趣笑說,自己成為藝術家只因「無得揀」。雖然贏在起跑綫上,但他同樣在藝術路上經歷顛簸,記者問他經歷幾多挫折,他也毫不猶豫地回答:「有很多啊!」幾乎每件作品都歷盡艱辛才完成,最深刻的作品可算是雕塑品「Rolling Barrel」。它是一個在地上不斷來回滾動的油桶,由於要讓油桶自行滾動,他絞盡腦汁克服製作上的技術困難, 幾經波折才完成,並在多個國際展覽展出過。

藝術之所以叫藝術,就是它能突破既定框框,沒有止境也沒有章法,這樣才有空間,讓藝術家不斷嘗試新事物,屢敗屢試,直至達到最佳效果。

憑?一份不甘現狀的精神,該校最新嘗試是購入「Dobot」機械臂,利用編程讓機械臂與藝術家互動合作,擦出火花。「機械科技漸漸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藝術亦然。縱然不少傳統創作技巧不能由機械取代,但加入更多機械元素,方便學生創作是大勢所趨,例如3D掃描及打印技術,融入雕塑課程中。」

該校視覺藝術院成立僅十二年,靠大膽嘗試的精神,在藝術領域屢創佳績,已打入QS全球藝術及設計學院排名一百強,發展空間及潛力有目共睹,吸引黎力誠隻身來港相助。「希望把以往在英國從事行政管理的經驗,加上藝術造詣帶到香港,為浸大視覺藝術院建立更廣大的網絡,並與國際有更多聯繫,成為更有名的學院,為學生創造更多到歐美地區交流的機會。」

藝術創作有時是一條孤獨的路,往往要獨個兒埋首創作;但教育卻是互動學習的過程,黎力誠在藝術教育的工作上,兩者俱得,既可以享受與人接觸,又能有獨處的創作空間,「在工作室獨個兒工作,少不免會感到寂寞,可是從事教育,卻有一群可以互相學習、溝通的學生和同事,讓我獲益良多。」

他來港履新近一年,五光十色的香港同時給他無限創作靈感,「這是個視覺藝術及文化盛放的地方。」對他而言,香港是個精采的城市,充滿文化氣息,尤其是西九龍文化區及大館等,都具有獨特的建築文化,這些氛圍滋養?這片土地上的藝術新星,他亦願化養份成就香港新一代藝術專才。

「有公共空間、工作室及藝術館等硬件配套,對藝術發展固然重要,但同時也需要軟件配合人才,才能把硬件好好善用。在這?( 視覺藝術院)就是搖籃,培養學生成為藝術界未來的棟梁。」

一身三職
成為一流的藝術家,背後當然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付出。黎力誠坦言箇中不免會有所犧牲,而時間就是其中一環。身兼教授與藝術家的他,同時是個父親,一身集三職,絕對是個吃力的挑戰。因為要授課培育學生的同時,也要不斷磨煉創作技巧,讓自己追得上時代的步伐,再要一盡父親責任,看顧兒女,可想而知更要花時間,所以他也開玩笑說,希望一星期有十天。

雖然出身藝術世家,但已為三孩之父的黎力誠,卻沒有要求子女「子承父業」,同樣成為藝術人。「他們一個是讀數學的,另一個就讀考古學,而年紀最小的女兒,或許會成為藝術人吧!」他神態自若的說。在他眼中,數學和考古學都是講求創意的學科,同樣可以訓練孩子們的思考能力,所以從來不阻撓子女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