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通識科終極方案敲定 推跨領域三大主題
高中四大核心科目課程與評估的優化方案,昨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學界諮詢,經歷多年爭議的通識教育科,終極改革方案首度曝光。現行六大單元減半為三大主題,其中國情教育相關部分,佔了三分二的內容,建議新科或命名為「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等。課程發展議會主席譚嘉因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國家安全等議題為基本概念,學生須對國家發展有一定理解;不認同新科變相為「國民教育科」,強調課題跨領域,由個人延伸至社會、國家以至世界。
教育局昨向全港中學發出通函,公布優化高中核心科目課程和評估詳情,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學界問卷諮詢,期後交由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試及評核局轄下的四個核心科目委員會考慮,若獲接納,最快九月在中四逐級實施,二四年文憑試生效。通識教育科改革內容最矚目,諮詢文件建議現行的六大單元,日後改為三個主題,分別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共佔約一百五十課時,前兩者均涉國情教育,佔課時及內容的三分二(詳見表一)。
備受關注的科目名稱,當局建議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與文化科」或「社會教育科」,教師亦可提議其他名稱。對於外界質疑新科變相成為「國教科」,課程發展議會主席譚嘉因在專訪坦言,不同意這說法,稱課程沿用原本六大單元內容進行優化,由於「一科變半科」,以致有關國情內容比例在觀感上被放大。
譚嘉因強調,今日的年輕人須了解國家發展,舉例指外國企業招聘時也問應徵者「五年計畫」,認為學生從小開始接觸國家相關議題,有助未來發展。課程又加入「總體國家安全觀」及國家最近發展政策等,但國民身分認同僅以中國國籍及中國公民概念為學習重點,未觸及港人多元身分,譚嘉因解釋並非抹殺討論空間,亦否認因社運事件而焦點轉移,令課堂只談國民身分認同,「其實在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部分也會探討,只是文件列出的重點,觀感上較少而已。」
他認同每個國家發展議題都有利弊,「這是客觀上存在的,我們也希望讓學生學會『明辨』,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些議題或政策,這正是課程的宗旨,我們並非偏頗某一方。」
對於「全球化」、「公共衛生」和「能源科技與環境」三個單元壓縮成一個主題,同時刪去「個人成長」單元,譚嘉因解釋不少世界性議題,如貧窮、氣候變化等,均牽涉個人、社會及國家,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現時全世界的教育發展都趨向跨領域,相關議題不能獨立看待,新科將課程內容優化成跨領域,是前瞻性的建議。」
另外,新科目包括十小時學習時數的內地考察,譚嘉因指該部分不涉及公開考試計分,但對於如何呈現學生完成課程要求,例如校內成績表、聯招的學生學習概覽等,仍未有定案。至於學界建議在「達標」和「不達標」以外加一級,據悉議會研究後認為,對釋放學生壓力並不適合,但不排除日後再作檢討。
新科九月推出時,經送審的新版教科書無法趕及,據悉科目委員會正研究製作「懶人包」,九月前會陸續提供教學資源,供前線教師使用。
轉載自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