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營業額升近四倍 武田藥品視港為戰略重鎮
日圓屢創新低,吸引不少港人到日本旅遊購物,日本藥製品是「掃貨」必選之一,可見日本藥的受歡迎程度。有逾二百三十年歷史的日本第一大藥廠「武田藥品」,五年前一改保守作風,大力發展日本和美國以外的市場,五年間香港的營業額升近四倍,武田藥品(香港)總經理黃錦超直言,香港是戰略重鎮,在處方、非處方藥都會繼續投資。
武田藥品是日本第一大藥廠,多年來一直專注日本和美國市場,黃錦超解釋,以往日本總公司較為保守,而美國和日本分別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醫藥市場,因此在美日之外較為低調。但隨着全球經濟格局的轉變,武田亦變得主動,2011年以九十六億歐羅全額收購瑞士製藥企業Nycomed,借勢擴展歐洲、俄羅斯和中國市場的影響力。
員工增至近70人
曾在歐美製藥公司工作的黃錦超,亦在當時被武田藥品挖角,成為香港區總經理,領軍香港市場,他透露武田香港的年營業額由2010年的五、六千萬港元,增至去年超過二億港元,員工由二十多人增加至近七十人,「無論在規模、營業額、產品種類,都增長得很快。雖然美國公司的生意仍是我們四、五倍,但員工人數與我們相若,證明我們有心投資香港市場」。
黃錦超指,處方藥、非處方藥和漢方保健品會在香港三綫發展,「處方藥方面,腸胃、心臟、糖尿、腫瘤和骨質疏鬆藥物,都是我們的強項。例如治療淋巴癌的藥物,最近獲衞生署註冊,可以正式在香港使用。原來淋巴癌比較少病發,所以針對此病的藥物不多,日後醫生可以多一個選擇。香港和日本一樣,面對人口老化,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的病人愈來愈多,我們引進從預防到治療的藥物來港,希望能幫到香港」。
中國成第二大市場
以往美國和日本一直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藥物市場,但近年中國已趕超日本,成為第二大市場,武田藥品亦覬覦中國市場,因此香港成為戰略重鎮。黃錦超直言,香港醫療水平在全球首屈一指,亦承認歐美藥物的臨牀測試和註冊,新藥可馬上來港,更與香港的醫院合作,做臨牀科研,研究藥物在華人身體上的效用。相反中國內地並不承認歐美測試,新藥進入內地需要重新做臨牀測試,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所以香港的數據和市場反應,但公司進入內地非常重要」。
賣廣告病人可得益
本港對處方藥物有嚴格管制,必須經過醫生簽紙處方才能購買,藥廠為何還要宣傳?黃錦超解釋,雖然不是直接賣廣告讓市民自己選擇,但藥廠的角色是給予醫生最新的資訊和醫學研究報告,讓醫生多一個選擇,病人才會得益,「這方面很依賴前綫同事,將新資訊帶給醫生和藥劑師」。他認為這不是硬銷,皆因有麝自然香,醫生會以專業知識去判斷藥物是否適合病人。
另一邊廂,非處方藥和保健品市場,在藥房和連鎖商店林立的香港競爭激烈,黃錦超稱,會陸續引入維他命C、鈣片來港,又會力推漢方保健品,「漢方就是日本改良的中藥,港人對日本藥物和保健品有很高信任度,基本上現時各大連鎖店都可買到」。不過香港一直流傳一個日本製造的傳說,卻讓黃錦超哭笑不得,「一直流傳日本人把最好的留給自己,次一等的才出口,但藥物就沒有這回事。同一牌子的杯麵可能味道有所不同,但藥物經過嚴格規管,香港買到的藥物品質百分百與日本一樣」。
紅褲子出身 領軍打硬仗
武田藥品(香港)總經理黃錦超,在理工大學讀放射診斷畢業,又曾在歐美大藥廠工作,可謂百分百「紅褲子」出身,他笑稱美國、歐洲和日本公司都做過,現時正將不同國家不同公司的管理文化融合,領軍香港的同事打硬仗。
黃錦超說,在理大讀放射診斷,但他畢業後並無進入醫院工作,而是進入了一家大型美國藥廠,從銷售做起,「雖然做這行的銷售,並不一定要讀醫,但我讀放射診斷,讓我明白很多醫學名詞和邏輯。以前經常要拿着一箱藥和報告,上門找不同醫生。那個年代在中環開診所的私家醫生特別有性格,不理我們做銷售的,所以我每日都去等,以誠意打動他們。」
在美國公司工作近十三年後,他轉往一家歐洲藥廠工作,做了五年就被武田挖角,他直言以往美國和歐洲公司的管理風格多數是業績為先,做不到就要自動離開,但日本就太保守和穩陣,「現在武田已經比以往進取,製藥和品質上依舊穩陣,但做生意就願意冒更多風險,始終要敢於冒險才能保持競爭力。」
本文摘自2015年3月20日《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