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到下份工
大學一年級被稱作「Honey Moon Year」(蜜月年)。其後三年級(新學制下的四年級)就是對職場擔憂與憧憬共生的一年。擁抱擔憂與憧憬,而且對於職場陌生,所以那些年,每個人都經過「盲中中,搵份工」的時刻,充滿回憶,且驚喜與共。
然而,過了一年半載,嘗試參透了職場運作,亦對自己的能力有更深刻的認識,是時候認清自己的路向,跨出真正理想工作的第一步。
盲中中 首份工
時代怎樣轉變,有些道理還是不朽的。
戰國時代有個年輕人叫趙括,以為自小研習兵書,又常與父親討論戰法,就是一名軍事天才,天下無敵。趙王命他帶兵出戰,結果折了40萬大軍,自己亦被亂箭射死,所謂的軍事天才,就諷刺地如諸葛亮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就是人所共知的成語「紙上談兵」的故事。
現任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工商管理系高級講師程偉豪博士,曾經任教多間大學及專上院校,且有多年導師培訓的經驗。他認為,無論在書本上的知識如何紮實,實際出來社會工作,往往與學校所學的是南轅北轍,除了所學的語文之,他說:「原來只有不到10%的東西可以應用得來。」
畢業生就算在見工時詢問僱主工作到底是做甚麼,事實上老闆的風格、公司內部的人事、環境、實際工作,始終起碼要花3、4個月才摸得到些底細,所以即使是專科畢業生,所讀的和工作看似極為緊密,現實可以是兩碼子的事。因此,其實所有畢業生,都是程度上「盲中中」地選擇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當然,今時今日的年輕人體會到「紙」與「兵」是兩碼子的事,不會死,也不會身敗名裂,而會認識到自己原來處於「紙」和「兵」之間,在首份工作中嘗試認識自己,作為找下一份工作的起點,「東家不打,打西家」,所以第二份工作,往往可能是年輕人職場真正的起點。
不如試多幾個行業
「八十後」、「九十後」這些標籤有正的一面,亦有負的一面:正的,就是有創意、轉數快;負的,就是無交帶、懶懶行、輕易放棄。程偉豪認為:「很多事情來得太容易了,父母安排、老師安排、學校安排,他們對機會不太珍惜。」這看似是對年輕人的控訴,但無可否認,由於現今社會比以前富裕了,年輕人不用趕?畢業搵工養家,對於工作、待業,還是以Gap year來「享受人生」,他們的選擇多的是。這是新的社會現象,不能硬性將之判定為是好還是壞。縱使如此,年輕人畢業後,大部分還是打算在職場上大顯身手。
年輕人待業的機會成本低,?手第一份工作不久,不需要遇到甚麼緊要事,也會誘發他們轉工,「太穩定、工作沒甚麼變化,他們就會轉工。」就算是年長一輩認為「人工包埋」的事,程偉豪說:「老闆指示不清晰,決定朝令夕改,向老闆詢問又不回覆,又嚴厲。」也會誘發年輕人轉工的念頭。
在程偉豪身旁的,是他的學生周文朗。雖然他年紀輕輕,只有19歲,還在求學階段,但其實已經在大型中資石油企業實習了半年。他認為,作為年輕人,未來目標不清晰其實很正常,他說:「如果沒有清晰路向,倒不如試多幾個行業。」
教育人士認為工作太穩定、社會富裕了是年輕人對第一份工作撇脫的原因,那麼僱主的看法又怎樣呢?
楊全盛作為香港中小企總商會副會長,是軟件工程公司的老闆,公司員工200多人,他時常與其他僱主談談生意經,當中固然涉及招聘年輕人方面。他說,軟件開發部門的同事不少具備「藝術家氣質」且年輕。普遍認為,藝術家都有股怪脾氣,要好好進行人事管理,楊全盛不得不想想新方法。
追求自我
「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我覺得非常重要,你給他們空間,好過加人工。」楊全盛根據公司經驗說:「因為發揮空間不夠,有同事會轉到一份發揮空間大,但薪金反而較低的工作。」他說特別是開發電子遊戲的公司,員工不少都是Underpay的,但就是因為工作性質過癮,玩(又是做)得開心,才容許僱主以低於一般市場價格請到員工。
當然,薪金是求職者考慮工作的重大要素,但不可將之與其他如員工福利、工作環境、公司品牌等因素混為一談,因為求職者找工作時,會按工作薪金定出底?,只有符合底?,才在各工作的其他因素上作出比較,所以一個英明的老闆在招聘和挽留人才方面不會只有「銀彈攻勢」,而是在工作環境、發揮空間、公司上下間的溝通等等方面加強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特別是年輕人,薪金和職位佔工作滿足感的比例大不如前,僱主不懂對症下藥,也就別怪他們轉工轉得快,只能怪自己的管理模式不能與時並進。
如上文所述,畢業生往往是「盲中中,搵份工」,工作本身可能與自己的想像產生出入。另外,年輕人不用養家,薪金考慮的彈性更大,而且不少年輕人自詡有理想、有目標,所以他們要的不再如年資深的一輩,想工作穩定、薪高糧準,而是更大程度想在工作中實現理想、追求自我。
等待「神職」
24歲的韓思捷,2011年於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畢業,在兩年的打工生涯過後,他開始考慮的並非事業上的追求,而是將整個人生放置在一個終身的奉獻之上。他在等待一個「呼召」,「侍奉神是一件很美好、開心的事,但如果沒有確定是神的呼召,沒有可能放下所有去全職侍奉,因為會頂唔順。」他說:「我感覺到有這呼召,但還未太肯定。」只要出現一個清晰的Sign(徵兆),就會將傳道人作為終身職業。
其實在外表和談吐上,他與一般年青人沒有甚麼分別,最多閒談間偶爾提及基督教,感覺上只是一名有宗教信仰的年輕人而已。事實上,他至今的人生真的和一般打了一兩年工的大學畢業生沒甚分別。和不少非醫科、法律、會計等「非專業」科目畢業生一樣,他進入大學時充滿憧憬,但一步入3年級,對於未來職業的方向還是有點沮喪,「不知將來做甚麼工作。」讀經濟及金融的他說:「不停找政府工。」紀律部隊是他的首選,但多次投考還是失敗,於是開始退而求其次,「騎牛搵馬」,應徵還有些興趣的物業管理及資料搜集員工作,他再說:「搵住份工先,再看看有甚麼政府工。」最後畢業接近半年才找到一份連「其次」也不及的船務文員工作,而且原本所期望過萬的薪金,還被僱主以缺乏經驗為由,壓至少於一萬。坦言當時不懂討價還價的他,面試時更不懂掩飾找不到工作的焦急,最後都無奈接受了工作,過了試用期,薪金也只有幾個巴仙的升幅。
他在那間公司工作至今,去年3月還「升職」了,而且薪金也有四位數字的調升,在另一個部門當跟單文員。既然「升職」,工作難度自然有所提升,「之前的工作中學畢業生都做到,今次可能是中七。」他說:「口說大學生才聘請,可能是現在的中學生低水平吧?」
到底是中學生「低水平」,還是其實是大學生、僱主或教育制度「低水平」,我們不敢妄下判斷,但難免一般人會認為他等待「呼召」而成為傳道人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根據他的想法,如果真的打算當傳道人,首先會到離島的一間神學院全時間修讀3年的神學課程,期間沒有收入,更失去「世俗」的工作經驗,而踏上傳道人之路,他說先要具備兩大條件:一、「不想因別人沒有聽聞福音的機會而落地獄」;二、「有能力讓人更認識耶穌」。
他強調,進入神學院並非必然的選擇,自己是沒有權去決定的,一切都是取決於「神的呼召」何時出現。對於20年來的教育、2年來的工作經驗,這些「世俗」的事件,他並不當作機會成本或浪費的光陰,「當你找到你人生的目標,之前所做的一切並非白做,一步一步,才形成今日的你。」他說:「Never too late。」
沒有發揮機會
在韓思捷身旁的是他的中學同學梁仲賢。從中學開始,舒服對於他來說是一種不安全的感覺,所以一直以來非常勤力溫習,而踢波、長跑永遠落足全力跑,因而有「跑狗」這一花名。在理工大學物流及航運學系畢業後打工到現在,對於1年多的打工仔生涯,他諷刺地說:「讀完大學,最好就是學到了Excel。」他說在大學所學的多是概念,根本不足以應付未來工作上所用,因此他讀大學同時,亦於坊間報讀船務文員的實用課程,「可以看看真實的單據是怎樣。」他說。
物流,看上去是一個沉悶的行業,但他卻看到內?的趣味,他說:「冰塊運來都是物流,中間可以拆細很多工序,可以從中賺取利潤。」物流行業如何有效抽絲剝繭就是他的興趣。畢業後,很順利地找到船務文員的工作,看似興趣終於可以與職業結合了。
可惜,事與願違。同韓思捷一樣,工作基本上都是中學畢業生也做得來,在大學所學的知識不能有效運用之餘,船務文員只是一個名不副實的標籤,實際工作只是公司間的基本溝通,以及整理文件,他說:「3個月所學的差不多學完,做的都是一式一樣,而且工作太歎、太舒服。」
最後歎(又是忍)了11個月,熬不住,走到另一間時裝公司當商品協調的工作。雖然入貨期、何時入貨等等工作能運用他的物流知識,但還是太少,工作只不過主要是把訂單的資料輸入到公司的系統中存檔。這份工作一直做到現在,一直都沒甚衝擊。
就是因為太舒服產生的不安全感,他並不滿足於第一份工作,同時轉工後,發覺在職場上其實難以運用書中所學,而且自主性、晉升機會極低,彷彿自己只是公司龐大而複雜的生產流程中一個微小的程序執行者,工作並非發揮所長的地方。「遇到更多的事,令你的視野更?闊,」他說:「辛苦些不是問題,對將來一定會有好處。」無奈的是,工作上遇到的事根本不多。
因此去年7月,除了工作外,開始以網購的小生意作為兼職,因為他相信,唯有這樣,他才可以學得更多,這是作為打工仔難以覓得的機會。
年輕人還有選擇嗎?
以上兩位年輕人,都是「盲中中」去找人生第一份工作:韓思捷因為好一陣子找不到工作的焦慮;梁仲賢因為未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其實不只過是公司這座巨型機器中一顆只需不停自轉的齒輪,除了學會自轉,難以再有得?。然而,他們不是二世祖,畢業後不工作,他們還有選擇嗎?
就算年輕人在第一份作之前或之後了解到這個職場上的現實,他們為了生活,還是逃不過投身工作這個現實。在「盲中中」找了第一份工作後,他們知道工作其實真的很難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興趣。失去這些追求,唯有追求薪金、晉升機會,防止自己在20至30歲這珍貴的10年不進則退。最後,第一份工作的失落變成尋找第二份工作的推因素;對第二份工作的薪金和機會變成拉因素。
當然,他們仍然可以為免下一位僱主的白眼而保持亮麗的履歷,捱?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兩年以上,以證明自己不會輕易辭去僱主閣下提供的工作機會。但正如一個重要的大前提,很多年輕人真的不是等?一份工作開飯,如果他們有傳統職場外的自我追求,他們甘心放棄這珍貴的10年來當一顆齒輪嗎?看來,「機會」一詞,在僱主和年輕人眼中可以是天南地北。
不過,年齡愈大,心難免愈慌,自詡為有理想的一群,也有機會抵擋不住朋輩升職加薪的洪流,心想自己的理想未必能夠成真,特別是準備成家立室的,也就唯有回歸到職場之中,與其他人一樣,努力戀上一份自己不享受的工作,互相競爭,再好好享受每月出糧的一日。
年輕人工作講理想,就如「紙上談兵」一樣,現實往往非本來所想。「那份工作的Offer多少?」到頭來還是年輕人搵工的首要考慮。姑且看看,兩位年輕人何時會說同樣的話。始終你想,不等如理想。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