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的維穩工程
香港交通的盛與衰
從灣仔天星碼頭乘小輪,甫下船,把椅背推向後方,坐在船右方近碼頭的位置,看?年過半百、身穿深藍色水手服的水手將船纜向船一拋,吹一下哨子,小輪猶如聽到命令般,徐徐向前駛。咖啡色的椅背、白色的椅腳和牆身上厚厚的油潻,難掩其久遠的歷史意義。海上微風細浪的空氣中,盪漾?燃燒油渣的氣味,嗅出維港與個人的種種回憶。
與辛亥革命同年,1911年舊碼頭因颱風破壞而搬遷後,尖沙嘴天星碼頭現址保存至今。在這一百年間日漸縮窄的維港兩岸,小輪的窗框不變,但窗外的大廈一年比一年高,舊照片亦由黑白色變成彩色,再變成今天的高清數碼照片。由以往市民往返港九的必要交通工具;到1966年的「天星小輪加價事件」騷亂;再到七十年代因紅磡和地鐵通車而降低小輪服務的需求,尖沙嘴天星碼頭永遠站在九龍的一隅,見證?香港的繁榮和交通發展,以及自身的衰落。
十八歲入行,在天星小輪公司工作了近五十年的權哥,一頭稀疏的白髮,一副不知因為日曬雨淋、還是機油長期滲入皺紋而變得黝黑的臉上,總是以真誠的語調和親切的笑容回答記者問題。他站在碼頭連接小輪的斜台上說:「一年又一年,好快,好像昨天的事。」他再說了一句話,代表自己職業生涯,同時反映天星小輪在香港歷史和交通上的象徵:「以往說別人老前輩、老前輩,現在自己就是老前輩。」
小輪大偈
小時候,權哥在天星小輪當船主(船長)的爸爸,有一日帶他看自己車船(駕駛船隻)。不知為何,心思不是如何駕船乘風破浪,而是飄進機房?頭,「為何船隻會移動呢?難道靠風嗎?」權哥笑?憶述:「好像不是,海上有泡沫呢!」讀完書後,十八歲的權哥加入了天星小輪,不久便當上了大偈(輪機操作員)。大偈不是真真正正的船隻維修人員,反而像一名船上的駐場救護員,為塞滿油漬的油管「通波仔」;看?機房各機器的儀表有否出現不正常數值;亦要經常清洗過濾器,否則內燃機運轉時,海上的垃圾便會堵塞水?,難以抽入足夠海水作冷卻作用。
天星小輪由以往實際且重要的交通工具,變成今日幾乎僅存於旅遊與觀光的價值,變化,何止在交通和機器上,人事上亦然。天星小輪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德興說:「現在船長和大偈沒有短缺,遲些會有。」問及權哥,他尋人般左顧右盼,想了許久,說:「現在只剩兩個後生(大偈)。」但年紀已屆四十。
港鐵維修的進步空間
其中一個代替天星小輪,接載人們橫越維港重任的交通工具,就是地鐵(與東鐵合併後稱港鐵)連接尖沙嘴與金鐘的荃灣?。雖然港鐵不斷賣廣告以宣傳其效率、服務質素和樂於聆聽意見,但近年港鐵大小意外事故頻生,令大眾認為維修人員不足,監督工作差劣。
去年5月2日,一列開往紅磡的列車駛離美孚站時,因電力系統故障,導致架空電纜?動安全保護裝置,切斷電源「跳掣」,使列車突然停頓,不少乘客因而跌倒,而後備電力亦僅維持有限度照明及通風,乘客不知所措,最後近千名乘客須摸黑沿隧道路軌步行回月台,西鐵服務中斷接近兩小時。事後,港鐵主席錢果豐對事件造成不便致歉,但強調意外無可避免,認為港鐵事後處理不錯。不過,因是次意外而無法趕回立法會開會的王國興,卻說荃灣西站內外混亂非常,截不到的士,惟有步行至荃灣站再信任港鐵多一次,會後兩小時才趕抵立法會。
上月24日,北角站三號月台一道幕門頂部近天花位置,有濃煙冒出,車務控制中心決定封閉該站,疏散站內約二百名乘客,人群迫爆各出入口。面對大約一日一宗的延誤和事故,港鐵維修和檢查的質素為人所詬病。
然而,港鐵車務總監金澤培表示北角站事故當日,出動了「客務快速應變隊」協助發放資訊及維持秩序,而「基建快速應變隊」則趕到現場搶修。港鐵多年來堅持否認維修資源減少,強調維修人手充足,但當以上措施實行後,「8分鐘或以上延誤」及「涉及機件故障或人為因素事故」,據港鐵向傳媒公布的數字,去年分別為一百六十九及一百一十七宗,較去年減少22%及24%,可見港鐵的維修檢查和應變工作一直有改善的空間,只是沒有承認。
九巴維修 與時並進
天星碼頭和小輪,幾十年來保留大致的模樣,沒有隨兩岸景緻轉變而改變,然而緊鄰碼頭外的巴士總站,無論是站頭的數目和巴士的性能,變遷可大了。
過了一整年在固定路?來回行駛,每一輛九巴駛進廠房大修,必先走到車坑之上,讓品質控制員(QCI)站在車坑之內,舉頭徹底查最重要的煞車系統,再檢查皮帶、車?、底盤,並讓其他員工檢查風喉、風?、安全閘門、車燈、車身等。每隊早更檢查維修隊伍每日早上七時至晚上七時,每星期五至六日,就是鑽在車坑中;走進車廂?進行檢查維修,甚至以手提電腦和巴士作藍芽連接,由巴士內置的電腦透過軟件告知維修員自身的健康狀況。高級電器技工歐陽天立,對於自己的檢查維修隊伍一天完成大約十六部巴士檢查工作的好成績,不敢邀功,只說:「忙呀,趕?完成檢查給乘客乘搭巴士。」
他自幼對電子機械感興趣,在二十歲那年進入「九巴技術訓練學校」後當了四年的維修學徒才成為一名技工,再過五年後升為高級技工。現年三十三歲的他,入行十三年,雖然每次都有電腦協助斷症,但他說:「有些東西不是電腦看得完全。」所以他還是要親身檢查引擎,檢查有否漏油,以及皮帶的損蝕狀況。「皮帶拖?水?的,如果損蝕,走起來會『擺街』,會『水滾』。」他說:「與時並進啊,我們的車不停Upgarde,環保性高了,我們要不停回來進修。」相比不停的進修,四年的學徒期,一點也不算長。
船隻維修 遲來的重視
天星小輪並不是維港上惟一的交通工具。
「燈膽燒掉了,你才會換,」新渡輪助理總經理(工程)黃銳昌打個比喻:「我們計算燈膽三年就燒掉,兩年半就會換。」跟巴士不同,巴士有甚麼問題,可以停泊在路邊,等待搶修人員或拖走,而船隻不能固定於海上,波浪或潮水可能把船沖到岸邊,破壞船身,對船上的人構成危險,所以新渡輪的船隻均有不少後備機械。好像有一次,有一艘新渡輪船隻在只剩數分鐘的航程中突然停電,後備發電機就發揮作用,最後船隻無燈無冷氣的狀態下駛到碼頭,再進行維修。「很少出現這些情況!」他堅定地說。
新渡輪大約五十名維修員中,分開約四十名的一?和約十名的二?維修員。前者「落手落腳」,有車床工、電子工、焊工、起重工、木工、船體工、油漆工、玻璃鋼工、喉工和冷氣工;後者則負責策畫、統籌、購買零件、解決和改良系統等支援工作。與天星小輪一樣,新渡輪的船隻也設有大偈一職,每天記下機器儀表上的數據,每朝早傳回公司,發現有甚麼不妥當,大偈會發現,工程師亦看得到。「好像發燒一樣,開始慢慢熱,」他說:「看到的話,會馬上叫回來(昂船洲船廠)維修,我們要做到這樣才行。」
現在新渡輪維修職位的空缺率大約是5%,雖然不算嚴重,但每年到港船隻有一萬二千隻,本地註冊船隻亦超過一萬隻,如果船隻維修船隻人員持續減少,很快會到達人手不足的樽頸位,「政府要做多點宣傳,好像建造業議會那樣。」雖然建造業規模和工人需求基數大,黃銳昌出了一個現實:「但我們的宣傳是零嘛。」事實上加入新渡輪維修部門後,學徒的薪金是七千元以上,看似不多,但升為技工已經有一萬以上,資深一些的已超過一萬五千元,如再修讀高級文憑,成為工程師或主管級,薪金達二萬以上。晉升前景如此分明,卻因宣傳不足而遭遮蓋,幸好,由職業訓練局及海事服務業訓練委員會組成的「本地船舶船員培訓工作小組」剛在去年十二月成立,讓航海業的持份者共同商議解決日益嚴峻的人手不足和訓練問題,黃銳昌說:「雖然已經遲了,起碼現在他們正視本地船隻。」
入行憑興趣 維繫講感情
和權哥站?訪問的時候已是黃昏,昏黃打在又白又綠的碼頭上,就像一張發黃的舊照片,期間不時有同事走過,小心翼翼地避過攝影師的鏡頭之外,亦不忘向權哥打聲招呼,權哥點點頭,回應一句:「喂。」「喂」這個回應,對陌生人是不禮貌,然而對熟人卻是最為親切。權哥回憶年輕時,上司經常安排他當維修廠的監工,名為監工,實際上仍要落手落腳幫忙維修。面對辛勞和一身油污,他不滿了,向上司投訴,上司反問他:「你這麼年輕,為何不看多些東西?」權哥考慮了一會,說:「你給我時間,我嘗試吧。」因為他肯嘗試,在油污、解決船隻的奇難雜症中,與整隊維修員慢慢變得合作無間。訪問到尾聲,年輕的女同事問權哥:「你星期天會去行山嗎?」原來他們同事間不時舉辦活動,有益身心的行山正是其一。「職業,首先你要有興趣,」權哥對記者說:「維繫?的是工友互相的感情。」雖然工作辛苦,機油的氣味亦不好受,但維修隊伍中每個人分工合作,互相幫忙,共同解決問題,正是各同事增進感情的妙方。這種團體精神,往往是現代侷促的辦公室工作難以享有的。
入行的心理門檻
香港和其他工業國家不同。德國在十九世紀普魯士的「產業革命」而大興工業,工業地位至今依然,德國人均以曾經身為機械學徒而自豪;放諸東亞的日本和韓國,工業也為其國家帶來經濟繁榮和尊嚴。相反,香港的年輕人彷彿為了身為學徒或維修人員而恥,不見得人。其實,澳洲和歐洲各國已把職業訓練和高等教育結合,巴士和船隻維修工作均是專業工作,把維修工作等同高等教育,是世界的趨勢,只是香港人的思維將之看低,放置在較低的社會地位,不必要地提高入行的心理門檻。
雖然香港仍有一群低學歷的年輕人,打算投身被認為辛苦、骯髒工作,當中不少卻被建造業議會鋪天蓋地的宣傳和薪金所吸引,考慮投身維修工作前已被截流。另一方面,大型機械維修的工種差別大,就像船隻、巴士、列車等維修方法、程序和所牽涉的零件都有所不同,不能將眾多維修工種結合起來,形成如建造業議會般具規模而紮實的機構,提供資助、培訓、業內晉升機會之餘,又可以藉宣傳讓更多人了解業界的發展前景和形象。
問及人生和工作經驗豐富的權哥,有甚麼方法可以吸引到年輕人入行,他認真地思考幾秒,答:「以現今來說,我也沒有甚麼方法。」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