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好戲連場
今屆電影節將於今年3月21日至4月5日期間舉行,網羅來自50個國家共283部電影,當中53部電影乃世界或亞洲首映。承接上集《志明與春嬌》叫好又叫座的氣勢,今集矚目的《春嬌與志明》更成為今屆的開幕電影,於3月21日作世界首映。「帶下一代到電影節,是最有文化的胎教。」腹大便便的電影女主角楊千嬅,在記者會上捧?肚子大笑說。
中港電影情緣
《春嬌與志明》由「鬼才」導演彭浩翔執導,余文樂和楊千嬅飾演男女主角。《春》連接上集的故事,講述兩位主角(余春嬌、張志明)為工作遠赴北京,在該地各自認識了新歡,後來又再相遇的愛情故事。兩人均想在下一段愛情中彌補上段戀情的缺失,所以余春嬌便找個成熟體貼的做男友;張志明就找個90後的青春少艾作女友。然而命運卻叫他們相遇,這種藕斷絲連的偷情故事,將細膩的劇情刻畫得入木三分。雖然此戲大部分取景於內地北京,但導演彭浩翔卻明言:「不會因此而失去上集的地道感,反而令內地和香港觀眾同樣看得『入味』。」
除此之外,閉幕電影《白鹿原》是今年唯一入圍柏林電影節角逐金熊獎的華語影片,結果榮獲最佳攝影銀熊獎。導演王全安以清末結束帝制作為歷史背景,描述關中地區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中,白、鹿兩大家族的三代恩怨情仇,把歷史、複雜的人物關係和赤裸的愛慾,以層次分明的拍攝手法呈現。
開、閉幕電影固之然是猛片,碰巧今年是香港大會堂五十周年,為此,電影節更免費放映三部精選大師級的電影,包括是來自日本,由是枝裕和執導,感動心弦的《奇蹟》;由胡金銓執導,經驗老到的鄭佩佩、岳華、陳鴻烈等飾演的《大醉俠》更是武俠片的經典之作,開創富音樂感和華美動作設計的先河;最後法蘭索瓦杜魯福的《零用錢》更是以人小鬼大,機靈古怪的小朋友作聚焦,看似是漫不經心的作品,事實上卻驚喜處處。
一切也許是偶然
除了電影節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香港電影業在世界的地位更是名列前芧,僅次於美國荷里活和近年勢頭厲害的印度寶萊活。然而以往香港是遠東殖民小島嶼,電影業能夠在七、八十年代大鳴大放,成為華語電影向世界展現的唯一出口,是由無數意外編織而成,當這些因素消失的時候,也就是香港電影步向死亡的原因。
「現在的人不想花錢入戲院看自己可能不喜歡的電影。」電影節藝術總監李焯桃認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得來太易,愈來愈少人走入戲院去了解和欣賞一部戲,而是透過互聯網下載觀看。好奇心減少,便是香港人電影素養迅速轉差的原因。加上為了打開內地市場,賺更多錢,本來?根於香港的電影人,也回內地拍戲,對於這種電影業的遷移,李焯桃真言不諱:「中港電影合作扼殺本土電影。」其實當時香港輝煌電影的事業,有賴昔日兩岸三地的歷史因素。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攻佔上海後,大量上海的電影公司和人員逃到香港,為電影人才注入新血。稍後的國共內戰,更令大量資金和人才流到香港,醞釀香港電影業的綻放。及後到了七十年代,更誕生了不少天才演員,例如許氏三兄弟,他們的《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等搞笑,富黑色幽默的電影;加上國際巨星李小龍憑藉電影《唐山大兄》打響名堂,《猛龍過江》更打破亞洲票房紀錄,風頭一時無兩,令港式武打電影在國際間一鳴驚人。同時,台灣由國共內戰後到解嚴時期,不少電影均以愛國主題作政治宣傳,使台灣電影業一沉不起。
「縱使近年有《志明與春嬌》、《打擂台》等很好的本土電影,但根本比不上七十年代。」李焯桃說。除了觀眾電影素養有變,電影業與內地融合也是致命的原因,把不少有經驗、出色的導演和演員吸引到內地發展,使本港電影業日漸凋零。昔日內地特殊的環境賜給香港電影業一個黃金機會,現今內地環境轉好了,奪回失去的優勢,今天本土電影衰落,不是自然不過的事嗎?
電影節的臨界點
拍電影,要靠電影業人士和商人的投資,但想搞一個成功的電影節,又當靠誰呢?
「政府根本不會take it seriously!」來到第三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李焯桃依然老馬有火,痛斥政府在電影節的投資一毛不拔。眼見政府大刀闊斧,厚金禮聘芭蕾舞和管弦樂團到港演出,對電影節卻置若罔聞:「政府覺得民間做便行了,與我何干?」這種落後的思維,李焯桃縱有雄心壯志,也顯得有心無力……
其實香港電影在國際上聞名遐邇,香港國際電影節更吸引不少外國電影業人士和傳媒的目光,不少新晉導演更視之為試金石。就如電影《蝙蝠俠》系列的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他的第一部故事片《追隨》(Following),就在多個包括香港等國際電影節中聲名大噪,之後更執導令人拍案叫絕的「Cult」片《凶心人》(Memento)。縱使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評審質素很高,但面對缺乏硬件的配合,李焯桃不禁搖頭嘆息道:「危機一年比一年大,現已踩?臨界點,下年可能『爆大獲』!」
心腹大患
「需要借助康文署場地,但他們不會因應近年數碼科技突飛猛進,而有任何相應的Upgrade。」他說。康文署絕大部分可供播放電影的場地,只提供菲林播放設備,但因為放映新式DCP(Digital Cinema Package)檔案無論在運費和影像質素也較佳,因此菲林播放漸被淘汰。「如果下年參加者不再提供菲林,我們該怎辦?」所以他說今年是「爆大獲」的臨界點。
既然康文署沒有DCP設備,到商業電影院播放看似是另一個選擇,可是香港的均是「迷你戲院」,當中收入起碼一半用作場租,算上成本,隨時「播一部,蝕一部」。康文署的場租也不便宜,但勝在座位夠多,可幫補電影節的經費。不過,一切只是空談,因為就算康文署給予免場租條件又如何?「政府沒有DCP,唉!是心腹大患!」他嘆氣道。
觀乎世界各地的電影節,也是一場蝕本生意,然而外國政府在資金上的援助,令他們的電影節能夠發光發亮。他以南韓釜山作例子。那兒政府願意花錢,鋪天蓋地的宣傳使每位民眾得知電影節的來臨,人民的熱情更為自己的電影節能吸引外國人到來而驕傲,街頭上旗海飄揚,氣氛熾熱。反觀香港,他說:「我們連地鐵的廣告也花不起錢買!」
回顧七、八十年官辦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光輝歲月,他謂:「那時仍未有互聯網看電影,沒有翻版,看電影是潮流,並且一定要到戲院看。」所以那年代觀眾一年比一年多,也不用為迎合大眾口味而折腰。「現在不同了,荷里活電影一早已經壟斷了。」他坦言道:「以前電影節多播歐洲片,如安東尼奧尼(Antonioni)、維斯康堤(Visconti)、費里尼(Fellini)等導演之作也有Commercial release,現在沒有了,只餘下艾慕杜華(Almodovar)一些Popular的電影才有。」
「現在多播日本Pop Culture的電影,雖然不是商業發行,但起碼吸引一群年輕人入場。」他呼一口氣再說:「靠它們賺錢。」
年輕人的電影素養
外國的電影資料館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一幢幢拔地而起,而李焯桃等人從七十年代開始便向香港政府爭取興建,結果電影資料館籌劃辦事處於九三年才成立,電影資料館更要到零一年才開館。除了「硬件」的落後,「軟件」支援也為欠奉,他說:「家長和學生根本不當電影教育是一回事。在『334』新學制,視覺藝術被視作次等科目,認為是供成績差的學生就讀。」縱使普羅大眾忽略電影教育,但香港仍有不少對電影工作抱?熱誠的學生,加上賽馬會電影學堂的支援,使來自演藝學院、城市大學、知專設計學院、理工大學、浸會大學學生的作品得以衝出校園,透過香港國際電影節向世界呈現。
李焯桃是一名影評人,卻非教育工作者,他認為教育市民,提升電影素養的工作還是交給香港電影發展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康文署、民政署等政府部門好了,自己最多找些懂電影的朋友向政府「教路」。而對於非政府部門的賽馬會電影學堂,他的評價卻很高:「一零年才成立,現工作了一年多。記得上年搞的導賞團,能夠和學生討論電影製作,非常成功,今年會繼續。」
相關: